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68个数学院士都分布在哪些高校有无学 [复制链接]

1#

我在文章《思想、逻辑、数学、实验是人类科学进步的四大基石》中,谈到了三个观点:“人类思想的提升,打上了数学烙印;只是有了逻辑推理,数学才独立出来自成体系;数学与实验的结合,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在这四个基石中,数学是基础。

现在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表面上比拼的是科技与*事,其实最核心的竞争还是数学实力的竞争。

华为公司任正非认为,“真正的核心科技是数学。目前这种形势,华为确实会受到影响,但也能刺激中国踏踏实实发展电子工业。过去的方针是砸钱,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支持)数学家、物理学家等;我退休后想找一个好大学,学数学。”

目前,华为至少有个数学家,个物理学家,6万多工程师!

个数学家,相当于半个中国的数学家底了,应该多集中在数学应用层面,与理论数学家还是在差距的。

中国最顶尖的数学家是院士。

一、年来中国产生了68个数学院士

中国自年设“院士”,表彰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为国家授予,终身荣誉。到年,共产生出数学院士68人,其中去世26人,在世42人。

中国数学院士评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年,共评选出13名院士。

年为民国*府首次评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评出了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为数学院士。

年新中国首次评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建功、苏步青、江泽函、柯召、许宝騄、华罗庚、李国平、段学复、王湘浩当选。

年增补张宗燧、吴文俊为数学学部委员。

这一阶段的学部委员已全部去世。

第二阶段:年-年,共评选出17名院士。

年后,中科院学部委员评选工作一度中止。

23年后的年恢复,评选出关肇直、冯康、陈景润、陆启铿、王元、杨乐、姜伯驹、夏道行、谷超豪为数学学部委员,其中关肇直、冯康、陈景润、陆启铿、谷超豪已去世。

11年后年,评选丁夏畦、万哲先、石钟慈、周毓麟、张恭庆、胡和生(女)、潘承洞、王梓坤为中科院数学学部委员,其中丁夏畦、潘承洞已去世。

第三阶段:年-年,共评选出38名院士。

年,“学部委员”改名为“院士”称号,从这年开始,院士评选工作每两年举行一次。林群、陈翰馥、严志达、许国志、崔俊芝、马志明、李大潜、刘应明、丁伟岳、陈希孺、陆汝钤、严加安、文兰、刘源张、李邦河、郭雷、田刚、郭柏灵、陈木法、洪家兴、彭实戈、王诗宬、龙以明、张伟平、席南华、李安民、袁亚湘、陈永川、鄂维南、周向宇、陈恕行、励建书、江松、张平文、王小云(女)、方复全、汤涛、陈志明等38人先后当选。其中严志达、许国志、刘应明、丁伟岳、陈希孺、刘源张已去世。

二、中国数学院士的成长规律

中国数学院士经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国内大学读书、海外名校求学、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

1、二十岁之前国内高校求学

中国院士成长多经历过国内高校读书阶段。

求学高校按人数排序为:

、大学有:北京大学13人次、清华大学7次、复旦大学6人次、浙江大学6人次、山东大学4人次、南开大学3人次、交通大学3人次、中国科技大学3人次、武汉大学3人次、南京大学2人次、中山大学2人次、四川大学2人次、厦门大学2人次、中国科学院2人次、北京师范大学1人次、华东师范大学1次、湖南大学1人次、西安交通大学1人次、中国科技大学1人次、吉林大学1人次、西北工业大学1人次。

普通大学有:湘潭大学2人次,通州师专1人次、重庆师范大学1人次、怀化学院1人次。

特别是湘潭大学,值得赞赏,一所普通大学,地处湖南,为国家培养出了二名数学院士!

自学成材。如华罗庚,没上过大学。

国外高校。还有些人,高中毕业后直接海外留学,如姜立夫、苏步青、陈建功,陈翰馥、陆汝钤、刘源张。

2、二十二岁之后国外名校留学

海外留学,这是院士成长的主流。按国家排,顺序为:

美国11人次:哈佛大学3人次,加州洛杉机分校2人次,普林斯顿大学1人次,堪萨斯大学1人次,西北大学1人次,威斯康星大学1人次,麻省理工学院1人次,康奈尔大学1人次。

英国8人次:剑桥大学4人次,伦敦大学学院2人次,曼彻斯特大学1人次,利兹大学1人次。

德国6人次:耶拿大学2人次,汉堡大学1人次,波恩大学1人次,柏林技术大学1人次,奥格斯堡大学1人次。

法国5人次:斯特拉斯堡大学2人次,巴黎大学1人次,巴黎第九大学1人次,普鲁旺斯大学1人次。

俄罗斯5人次:莫斯科大学4人次,列宁格勒大学1人次。

日本4人次:东北帝国大学3人次,京都大学1人次。

澳大利亚1人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人次。

按大学来排,中国数学院士去海外留学最多的大学是剑桥大学4人次,莫斯科大学4人次,哈佛大学3人次,东北帝国大学3人次。

3、三十岁后回国工作

中国数学院士,学成后多在国内高校和中科院工作。按人数多少排序为:

中国科学院31人次,去世14人,在职院士17人。

北京大学16人次,去世8人,在职院士8人。

复旦大学9人次,去世3人,在职院士6人。

南开大学7人次,去世2人,在职院士4人。

中国科技大学7人次,去世5人,在职院士2人。

山东大学4人次,去世1人,在职院士3人。

清华大学3人次,去世2人,在职院士1人。

浙江大学3人次,去世2人,在职院士1人。

北京师范大学3人次,去世1人,在职院士2人。

厦门大学2人次,去世2人。

四川大学2人次,在职院士1人。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2人次,在职院士2人。

武汉大学1人次,去世1人。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联合大学1人次,在职院士1人。

温州大学1人次,去世1人。

上海大学1人次,在职院士1人。

香港科技大学1人次,在职院士1人。

首都师范大学1人次,在职院士1人。

三、中国数学院士评选机制暴露的问题

在总结中国院士分布规律时,也发现中国数学院士,评选机制也有些问题,如:

1、学术山头问题。在职院士多集中在中科院(17人)、北京大学(8人)、复旦大学(6人)、南开大学(4人)、山东大学(3人)等五个单位。

2、近亲繁殖问题。一些院士读书和工作都在同一所高校,如北京大学在职院士姜伯驹、张恭庆、文兰、田刚、王诗宬。复旦大学在职院士李大潜、洪家兴、陈恕行。山东大学在职院士夏道行、郭实戈、王小云。中国科学院的周向宇。南开大学的龙以明。中国科技大学的鄂维南。浙江大学的励建书。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木法。

这些院士中,有些是师生关系,有些还是亲戚关系。

中国数学,在宋元之前,一直是引领世界。明清之后,完全落后欧美发达国家。近八十年,中国数学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涌现出了华罗庚、陈省身这样的国际数学大师。

中国数学与欧美数学差距在哪?下篇文章将详述,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