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登义)
高登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挪威卑尔根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科考者。发表70余篇论文、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专著和20本科普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科技成果二等奖(科普类)等,毕生专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那是年初的事情了。当我们圆满完成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回京后不久,正忙着总结和在全国进行科普报告的时候,中国科普博览与我开始结缘。
记得是一个星期一的上午,一位年轻人来我办公室探访。来人身着西装领带,年轻、朝气勃勃的神情洋溢于表。原来,他是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一位室主任肖云同志,要和我探讨合作举办雅鲁藏布大峡谷科普专题的事情。
在我们年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过程中,多种新闻媒体合作,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特征及其在世界的地位,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等科学问题,进行了快速地、科学普及报道。这些报道使国内外的人们迅速广泛地了解了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也了解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对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上述影响远远超过科学家过去的科学论文,也远远超过科学家的科普图书。它在我的心里深深刻上了一个理念:科学和新闻媒体的科学结合是进行科学普及的非常重要的、非常快速的途经。说真的,我非常愿意把我们多年科学考察的科学成果通过合适的平台以科普形式快速、广泛地传播给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一拍即合。我完全支持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带头开展科普网络工作,更支持首先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作为少数几个试点的科普栏目。为此,网络中心还挤出一点研究经费支持我们合作开展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中国科普博览上的专题网站;我和杨逸畴等参加徒步穿越的科学工作者尽力提供科学素材、科普报告和科普图片等网络需要的资料。在我们的诚挚合作下,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中国科普博览上的专题网站办成了中英文对照的版本。据说,受众点击率还相当高。但是,我们合作开办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科普博览馆到底在国内外有多大影响,我们心中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但后来,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明了它的重大影响。
记得是年冬天,国家广电局下属的国际交流中心一位男同志打电话给我,说英国BBC公司要来采访我,采访题目是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并告诉了对方的两个联系人姓名。不久,时值元旦佳节,我接到两个长途电话,一个是从伦敦来的女士电话,这位热情的外国女士从大洋彼岸向我致以节日问候,并说她的老板不在伦敦,也许会从巴黎给我去电话;一个是从巴黎来的男士电话,除了致以元旦节日祝贺外,还提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提到了不久将要来北京采访我。原来,为了来北京采访我顺利,BBC他们已经提前开始公关了。
年初,隆冬季节,国家广电局下属的国际交流中心那位男同志(记得姓张)带着单位介绍信,陪同三位外国记者来到了我的办公室采访。采访者就是英国BBC公司的人,据他们说,他们是受美国CNN公司的委托来的,将来主要由美国CNN播放。我提出要对方先谈谈采访提纲,如果我认同了的话,我们再往下进行。
对方欣然同意。BBC采访的题目是“高登义眼光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采访提纲大概包括:高登义第一次走进大峡谷,高登义在徒步穿越大峡谷中,高登义谈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按一般规律,编导首先要说戏,以便让“演员”尽快入戏。第一场是“高登义第一次走进大峡谷”。这位编导反复讲,“当你第一次来到然乌湖时,从然乌湖来的水汽把你的汽车玻璃全遮蔽了,你用手擦掉水汽,突然看到美丽的然乌湖时被惊呆了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那是我真正的感受啊!然而,我不适应的是,他们总是用很强的灯光射着我的眼睛,把镜头非常接近我的眼睛再拉出来,然后马上要我深情地感叹,感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动人。这次采访一共三天,包括野外采访和在中科院动物所的标本馆采访等等。
采访完后,我和采访者比较熟悉了。我问编导:“我第一次进大峡谷的详细情况,你们从哪里知道的?”编导兴奋地回答:“从你们中国的科普博览网站,那里中文和英文都有啊!”我恍然大悟:我们和网络中心合作完成的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关于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考察中英文版,竟然如此快的在世界上传播开来了,以至于包括那些细致的人物心里描写。
年,由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织,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和美国共同举办的、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举行的关于“中美合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座谈会。这次中美双边座谈会规格较高,中方是以钱其琛为团长,美方是以老布什为团长。开幕式时,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等出席。开幕式后,分若干专题座谈会。我们是关于科普网络的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我宣读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及其对于气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报告,其中,我以年4月中国国家测绘总局公布的测绘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新数据,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两方面要素,一是从它的深度、宽度和长度与科罗拉多大峡谷、科尔卡大峡谷比较,证明它是世界上最深、最窄、最长的大峡谷,二是从它的水汽通道作用对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与自然环境以及藏民族文明发展的影响。通过这次报告,包括美国科学家在内的世界科学家逐渐认可“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报告完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科学家要了我报告的PPT文件,称赞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奇特的自然环境和美丽的垂直自然带景观,感叹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对气候环境的巨大影响。一位兴趣者和我讨论了不少时间。其间,他对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人文现象,包括门巴族珞巴族的人文风情,诸如他们与藏民族的历史渊源,是否有在酒中放慢性*药的事情,等等。我很奇怪,他怎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呢?后来,他告诉我是从“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看到的。他还坦诚地告诉我,他曾经通过中国科学院的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张文敬研究员转过电子邮件给我和杨逸畴。并说他正在写一本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故事的书。
他说到这儿,我记起来了。那是年,参加徒步穿越的瀑布分队队长张文敬研究员应邀赴美国工作半年,其间,他收到一份电子邮件,希望他转交我和杨逸畴,并表示愿意和我们合作共同写一本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故事”的书。当时,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我们没有答复对方。今天,我们当面交谈,倍感亲切。我尽可能地向他提供了一些可发表的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材料,他诚挚地向我致谢。快分别时,他深有感触地说;“你们中国也开始建立科普网站了,特别是你们用英文发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栏目非常好,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和人文面貌介绍得非常生动活泼,我从中受益不小。”
我感叹,通过“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中的“雅鲁藏布大峡”栏目,把世界缩小了,把国际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这种科普作用是科学论文、科普图书甚至报纸都望尘莫及的。
我热爱科普,这些年也写了二十多本科普图书,但我更看好中国在中国科普博览上的专题网站传播科学文化的作用:快速、广泛。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普博览不断改版更新,我们也有许多新的合作。包括分析寒潮频频到来的背后原因、讲述南极北极的异同、及时回应“珠峰永久封山”的谣言等,这些内容在年青一代中引发了一些兴趣和讨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公众对我的研究内容的兴趣,都令我非常高兴。
衷心祝贺中国科普博览诞生二十周年,衷心祝愿科普博览越办越好,真正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为尽快实现科技强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