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头条号第85篇原创文章。
本以为战狼2后的片荒可以在《敦刻尔克》得到缓解,没想到这里成了诺兰大作的转折点,失望至极!
废弃在海滩的大量装备
首先是场面的欠缺,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七天时间里陆续撤出了30多万英法联*,其中法*接近四成。在高峰期每天后撤的联*超过5万人,丢弃在海滩的装备不可计数。德*对海滩也实施了大量空袭,杀伤虽然有限,但是加重了海滩的混乱程度。简单统计仅仅是丢弃在海滩的联*坦克就多达多辆,火炮三千多门,车辆数万,而在片中居然没有出现一辆坦克或丢弃的火炮,全部是轻步兵,不由得怀疑诺兰的诚意。
历史档案馆里的联*,经过两周的苦战,联*状态不可能太好
自6月15日德*快速突破以来,联*的节奏被打乱,虽然还能保持建制,但缺乏充分的补给和休息,到达海滩的状态并不可能太好,上面的照片是真实的写照。
排列在海滩的联*
然而在电影里,英*排着整齐的队伍面朝大海,在导演的指挥下做出莫名其妙的欢呼或躲避,实在是太让人出戏。虽说大家都知道电影就是欺骗的艺术,群演与专业演员的差别就是靠想象力表演的不足,在呈现给观众时,如果不加上背景的渲染,根本无从体会大撤退的混乱和凄凉,诺兰坚持不加后期制作,导致整个电影的场面类似一种半成品。
这张是少数有点气势的海滩溃兵照,但也只能见到步兵,没有任何重武器装备
其次是情节的设定太小气。从法国海滩出发一次一次被炸翻下水的英国兵,从英国海港自愿出发的游船父子,空中负责掩护的喷火机小队,三条线索前期独立发展,在影片后期交汇,本来是个从小处着眼的好手段,类似的电影拍得最妙的当属《疯狂的石头》。然而放在三十多万人大撤退的背景下就显得非常小气了。电影里三成时间讲空战,三成时间讲沉船,三成时间讲海滩上的纠结,似乎仅此而已。
空战线和渔船线的首次交集
英吉利海峡英国一侧的大白悬崖,是英国人千年来的天然屏障和心理安慰
最后是感情线的严重缺失,不讲爱情可以理解,同样在大战役背景下的珍珠港就饱受诟病,生拉硬拽的爱情戏被证明很难植入单一战役的电影中。但是《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中讲述得很精彩的战友情和兄弟情,在《敦刻尔克》里也没看到,直到电影看完,也没搞清楚几个主角是什么关系。缺乏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那么战友情和兄弟情就无从体现了。
真实的撤退场景里,船上满满的全是兵
大量的法国兵也随着英国舰队后撤到英国
在片头出现的拒绝法*上船的镜头,本来以为是一处伏笔,会在后面修改为革命战友一家情,毕竟历史上在敦刻尔克撤走的法*也高达13万人,但可惜的是除了偷换英国*装的那位法国兵,就没有再表现13万法*是怎么被运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太小的格局,而且为了表现这个小格局,放弃了历史上真实的大格局。
丢弃在敦刻尔克的联*装备,成为好奇的德国兵的战利品
如果有人认为海港上的游船父子和主动奔赴敦刻尔克海滩拯救联*的平民是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在全片中的分量又显得很不足够。大撤退的一周内,大量民用船只穿梭在海滩边,他们的付出是大英帝国子民最闪耀的地方,可惜在拒绝特效的诺兰手中,这种感觉憋在胸中,哽在喉头,被撩拨了一半,却始终无法一吐为快。
伦敦上空的鹰剧照
手持手摇摄像机的随*记者,他镜头的大撤退片段更为真实感人
与此对比,年的一部旧作《伦敦上空的鹰》也是从联*的溃败,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讲起,一场坦克伏击战,一位手持手摇摄像机的记者,加数个记者手中的海滩轮渡镜头,就交代出英国佬的自信和骄傲,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诺兰这次真的玩砸了!
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