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访伦敦雾作者科顿伦敦雾为何如此长寿 [复制链接]

1#

“伦敦雾是什么?它不仅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抽象的语义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网络中的结点。”《伦敦雾:一部演变史》译后记这句话可谓凝练。与我们熟知的,以“污染原因→污染危害→污染治理”为脉络的此类题材著作不同,克里斯蒂娜·科顿(ChristineL.Corton)笔下的“伦敦雾”更像一面镜子,一种表征,投射出不同时期社会心态、思想气氛和现实问题。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间近一个半世纪的“长寿”岁月里,伦敦雾弥散在狄更斯,史蒂文森,康拉德这些天才小说家们的作品中,定格在惠斯勒、莫奈等该时代最伟大艺术家的画笔下,又或成为犯罪或侦探等通俗文学内神秘或黑暗事物的符号,幽默与讽刺漫画中熟悉的调侃对象与灵感来源。《伦敦雾》的特色之一,便是展现了文学作品、通俗小说、报刊或画作中的伦敦雾,并让读者看到大雾之下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生活面貌:

诸如身处充满灰尘的环境中的磨坊、工厂、纺织厂工人,他们脆弱而短命,不得不借助酒精“来赶走体内的雾霾”;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看似受到最多尊重,实则在法律和道德上最弱势,大雾和日益增长的男性暴力凶险成为所有阶层敢于独自外出的女性的威胁;对艺术家而言,阴沉的大雾让伦敦的白天如同黑夜,一些画家不得不擦洗天窗,好提高一点工作室的能见度,但另一些外来画家却在浓雾中找到了艺术的灵感……我们能看到伦敦雾是如何与伦敦人的日常生活纠缠,并逐渐被后者视为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伦敦素描——11月的雾》,大雾下,灯倌在为行人引路,四下一片混乱。图片来源:《伦敦雾》配图

在呈现雾霾之下复杂的文化心态和生活面貌的同时,科顿始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