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绑架来的,逃亡掉的爱情婚礼客人 [复制链接]

1#

有句话说得好,“谜一样的气息”,我想电影最吸引人的一点便是具有谜一样的气质。

一直和别人说,我喜欢的电影总是要像不真实的那一部分时间,这种不真实并不是题材诡谲,而是不论在讲什么,能在那两个小时后左右把人拉去一个他现在不在以后也大概率不会在的时空。在我看来,纪录片不是电影,因为纪录片太真实,记录片是好的影视作品,但不是电影,在这一点上,我对于好的虚幻有说不清、多到不好意思表达的喜好。

我今天要说的电影就是有着迷一般的气息,《婚礼客人》。

这部小众的电影在下载页面上甚至没有过多的介绍,豆瓣上也只有一篇影评。怎么去评判这种小众电影值不值得看,有一点便是,不是大厂出品却有着不错的演员,那导演或者剧本总有出彩之处。

本片的导演曾经指导过《九歌》这样的文艺片,看看豆瓣的影人列表上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的作品不都出名,最新的电影《伦敦战场》,大美女Amber也没有让电影评分更高,但是这位出身于牛津大学的高材生似乎一直对吊诡的剧本有着巨大的热情,在电影《婚礼客人》中,故事的奇特走向一直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是以悬念为主的剧情片从头到尾都没怎么崩的好作品。至少在我看来,电影需要在一开始让观众与电影的主角有共情连接,这一部就做得不错。

电影还请来了转型成功的大帅哥戴夫帕特尔,这个小孩儿,也不能这么说,还真是是从小看着长大的,熊孩子时期的《skin》到再大一些名震一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职场新手也有《新闻编辑室》,现实题材中《孟买酒店》也表现不错。作为在英国长大的少数族裔,那种与西方文化疏离又亲近的气质与身俱来,在《婚礼客人》中,一个沉默寡言的印度裔(好像是)英国人,完全是为戴夫量身打造的。

电影并不长,90分钟的时长正好是一部小众电影标配。

故事一开始,戴夫饰演的杀手(我在下文中简称他为杀手)在收拾行李,出门,去机场。机场的那一场过安检的戏码耐人寻味,杀手因为少数族裔的长相经历了格外细致地搜身与行李检查,导演给的镜头中空旷的机场其余的乘客畅行无阻地通过,再聚焦到杀手的面部特征,习以为常的不耐烦。然后镜头跟着行程快速切换着,转眼到了破旧拥挤的印度。

这个时候观众一直困惑杀手的目的,结合电影名称《婚礼客人》和目的地印度,和主角的印度裔脸孔,参加一个在家乡举办的婚礼为什么会这么匆忙和心事重重。故事在路程中快速发展着,从英国到印度的乡下,孩子们光着脚在尘土飞扬的到路边嬉闹,杀手依然一脸严肃却也冷静的安排自己的事情,分两段路组车,入住不同的酒店。直到一家武器店买了两把手枪,在熟练地掂量枪的分量时,我有一种假设,这货是不是去抢婚的?事情越来越让人疑惑。

这是一个宗教感浓厚的乡下婚礼,乡亲们热情地接待了他,他们用蹩脚的英语沟通,杀手说自己是新娘的大学同学,同样认识新娘的哥哥,不会说旁遮普语因为太笨。杀手和周围的人融入得太自然了,和每一个对于老家久别重逢而尬聊的人一样,在此,我依然觉得他与新娘之间发生了什么,是来破坏婚礼的。

杀手等到半夜,带上手枪潜行到新娘家中把她劫持出来,我才发觉,他们互相其实是不认识的,到现在,导演依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杀手在慌乱下杀掉了门卫,事情变得开始有点失控了,显然杀手和被劫持的新娘都没有预料到这点,两人落荒而逃。

接下来还是一系列场景的快速切换,特别设计的是,新娘刚入睡或者刚醒来的时候被杀手告知起来赶路,新娘的疲惫感直接传达给了观众,营造出一种逃亡感。如我,一直对故事的走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渐渐地,杀手与雇佣他的男人联系(男人名叫迪佩什),我们才知道故事是这样的:新娘不满意自己的包办婚姻,想要和在大学时的爱人私奔,方式就是在婚礼当天当作被绑架而后失踪,因为这样的女性失踪案在印度很普遍。但是意外的,杀手在绑架新娘的过程中失手杀掉了门卫。

杀人这件事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转折点。

迪佩什觉得杀人引来的麻烦(案件被登报了)太大了,已经不是简单的失踪绑架,这样全城的人都会寻找新娘,于是出更多的钱想要杀手把新娘送回去。我们看到这个男人完全不似对于爱情坚贞不屈的痴情种,反而轻佻浪荡,这么大的事情好像玩一样,他没有直接对新娘说出抛弃的话,一边对新娘顾左右而言他,一边和杀手如同谈生意一样想要解决此事,杀手于是为难了。

杀手的处境很妙,一方面懊恼自己杀了人,带着女人躲藏也很困难,另一方面在逃亡的过程中,对新娘产生了微妙的情愫。他问过女主他们私奔的计划,是那种典型的爱情至上逃脱传统束缚的理想故事,他可能被打动了。于是杀手很气愤男人背信弃义又胆怯,在一次争斗中,男人试图袭击杀手,被杀手反杀了。

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观众更是一脸懵,这下,雇主死了,他们拿到钱,然后该怎么办?

所有的好故事,都是在说人性,这个时候,杀手的私心也慢慢藏不住了。他对新娘的同情心终于渗透出了喜爱,在新娘试图靠近自己的时候他终于放下戒备也同样回应于新娘。但是导演在电影开始一直到现在,新娘与杀手熟悉的过程中,对于新娘的性格包裹着的戒备也渐渐放松,这看似在与杀手熟悉的过程合理展开,实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试问在民风传统宗亲关系如此紧密的地方,雇一个跨国杀手去劫持一个女人逃走不是小事情,这需要很多很多钱,也要很多很多勇气,这个勇气不是故事表面呈现出来的爱。男人顽劣又胆怯,除了有钱其实挺蠢的。新娘在后来的性格展现里其实远不似看起来被家庭控制又向往爱情的傻白甜。因此我大胆地预测,故事里最精明的人是新娘,她只是想要利用男人的钱和一点点爱情里的勇为自己换来自由。只要离开这里,其余的都是bonus。

她同样利用了杀手的恻隐之心,于是才能在一次次失手杀人后冷静下来继续跟着杀手跑,在每一个可以逃跑的机会都没有想要逃。她甚至在夜晚假装受伤的小兽轻轻靠在杀手身边,这所有的一切与她在之前策划逃跑的伎俩如出一辙。

只是她也没算到,自己是真的在这个过程中喜欢上了杀手。

然后呢,可能你要说,他们没有束缚,有钱,有假护照本,正好可以做一对亡命鸳鸯了。

没有,新娘走了。

在一个清早,她轻轻穿戴好衣服,拿着一半佣金,买了车票离开了。

他焦急地寻找了住处和周围的街道,远一些的公园,这外显的情绪与一开始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接到新娘打来的电话。

她说:对不起,你可以回去没有人知道,但我不行。

杀手挂掉电话,坐在床前怅然若失,眼眶湿润;下一个镜头中,新娘坐着第一班长途车,清晨的阳光洒在她的头发上,她倚靠着车窗,一言不发。电影出字幕。结束。

电影里没有说明她买票去了哪里,可能去了哪里也不重要。是她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地回去家人身边,还是拿了足够在其他地方生活的钱和假身份,她都没有那么信任与杀手的露水情缘可以令人生铤而走险。有了自由就够了,还是如我所说,爱情这个附加礼物她看了看,没有收下。

就是这么一个在最后也不能说刻意为之的反转,让悬念一直持续到最后。导演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说故事的身份,没有说教,也没有偏向电影里的任何一方,电影里有杀戮,有爱情,有背叛,但是没道德评价,平淡的就只是一个心碎人的故事。在这90分钟,观众的视角从旁观者渐渐带入到杀手的内心,由杀手的内心揣测这个女人,然后被女人抛弃,因此在最后的一幕,杀手怅然若失的其实变成了观者自己,那个在炎热夏日的清晨,风吹着窗帘的飘动,令人窒息的失望和无力感,是冲着自己袭来的。

我喜欢导演云淡风轻地说故事的风格,他在电影里探讨了各种各样的非常态爱情关系,又总保持着冷静客观的距离,这可能与他早年跟随伯格曼拍电影的经历有关。演员戴夫帕特尔也特别好,在此片中贡献了美好的腹肌。

推荐一看,在夏天找一个下午不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