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万家族的
Noodles
天下的影虫,都从蚀蛀全世界的电影开始
萨拉热窝事件、同盟国、协约国、帝国主义战争……
这是我们最初在历史课本上学到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关键词。
一场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战争,到如今还留下多少痕迹?
除了严肃的军事历史类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在一战题材的影视剧中得以窥见昔日的战事,比如《战马》,比如北美即将上映的《》。
今天是11月11日,对,所谓的“双十一”,所谓的“光棍节”,但也不要忘了,它还是一战结束纪念日(.11.11)。
选择在今天上映的战争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豆瓣8.8),恰是对一战结束一百零一周年的最好纪念。
而站在它背后的,是《指环王》与《霍比特人》两大史诗系列的创造者——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
彼得·杰克逊素来是一个痴迷特效技术的电影顽童,早年初入影坛囊中羞涩,他便用天马行空、充满恶趣味的手工特效释放他的想象力;
在创造了咕噜这一标杆性的动作捕捉角色后,他又用一部《金刚》向他儿时热爱的定格动画怪兽电影(版《金刚》)致敬;
《霍比特人》系列里还大胆尝试了48帧高帧率,尽管遇到了重重阻力。
在完成《霍比特人3》后的四年里,这位胖胖的大导演迟迟没有再推新片,直到去年他突然带着一战题材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出现在伦敦电影节上。
烂番茄新鲜度%、苛刻的Metacritic给出91分,彼得·杰克逊再次让同行惊艳。
《他们已不再变老》的亮点首先在于影片没有任何通过后期拍摄添加的画面,你的眼睛所看到的全部来自百年前的真实记录素材。
在此基础上,彼得·杰克逊又做了四项技术处理,第一是将残损的黑白素材逐帧上色,为求符合史实而制作了多种颜色;
第二是为默片添加声音,既包括了完全采用一战老兵口述的旁白声,也包括了同期声模拟,为此还请来唇语专家还原士兵们的对话内容;
第三是将以前的低帧率(10~14帧)画面填补为如今大家习惯的24帧,消除画面快进带来的滑稽感;
最后一步就是整体的画面精修与3D转制。
于是,旧与新、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技术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可见,就算是记录片,彼得也要做实打实的技术流。
从创新性上讲,《他们已不再变老》所采用的上色修复并不是首创,早前的纪录片像《彩色一战》()都已尝试过,但仅限于色彩这一方面。
以上色修复+同期声模拟+24帧常速播放+3D放映的形式呈现一战素材,彼得·杰克逊的确做到了影史第一。
有了这般硬技术支援,那一卷一卷尘封在博物馆、距今一百多年的黑白无声胶片得以在大银幕上重新焕发生机,一张张年轻鲜活的面孔成功穿越时间与我们对望。
看着修复后的彩色画面,宛如看一部新片,再加上战场环境的特殊氛围,观影“沉浸感”在这里得到了另一种诠释。
为了将观众代入百年前的一战战场,彼得·杰克逊在影片结构上玩了一个花样。
整个纪录片分为三段,前段主要讲英国年轻人们的参军与战前训练(黑白无声),中段是法国战场,最后一段是战争结束。
其中在进入第二段落,也就是英国士兵们正式踏入一片狼藉的法国战场时,画面渐渐放大的同时由黑白变彩色、由无声变有声、由正方形变宽银幕。
前几秒还是相隔久远、“与我无关”的纪录画面,一下变成了具体可感、有呼吸有温度的战时现场,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他们已不再变老》不是对整个一战的宏观回顾,也不显露对战争的评价,一战只是背景,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