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
作者:王邦权编辑:学妹
从博士教育规模看,我国博士招生从年的1.99万人增长到了年的11.60万人,在校生数从年的5.40万人增长到了年的46.65万人。-年期间,我国博士毕业人数从人增长到人。
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年,74.60%的中国博士毕业生就职于学术机构,但是到年,这一比例降低到50.19%。
这一数据可以部分解读为:学术机构、尤其是高校,对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在下降,他们更愿意去工业或商业、政府机关以及非营利组织。
针对此,本人通过问卷星发起了一项网络调查,试图弄清中国博士毕业生去高校比例降低的原因。1万余名博士毕业生填写了问卷,通过分析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门槛很高缺少平台无大佬带科研压力大工资收入低没有硕士点教学压力过大安家费套路多没有办法和领导相处取消事业编制,不稳定很多高校实行“非升即走”搞研究没有价值,写了一大堆垃圾论文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很难在高校找到工作杂事太多,无法在科研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工作时间长,基本做不到“”,更多是“”,幸福指数低
注:“”指从早上九点钟上班上到晚上九点钟,并且一周连续工作6天,算下来一周工作72小时,比法定的40小时高出了太多。“”指每天的工作时间超出15小时,并且一周连续工作七天。
当然,选择去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仍然是半壁江山,原因各不相同,他们的故事也各有千秋。
李嘉泽:
陪伴家人是最长情的告白
李嘉泽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找工作时,他纠结于去高校还是企业,最终还是听取导师的建议,去了东北一所普通高校教书。
谈到职业选择,他说:“大学有两个长长的假期,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去各个地方旅游,挺好的哈。”
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到全世界各个地方看一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的抖音经常转载旅游达人的视频,记录的都是世界各地的美景、美食和人。我相信,这是他要的生活。
按照科研水平,他完全可以去一所“双一流”高校,但他觉得排名靠前的大学科研压力大,科研压力小的话,闲暇时间也会多一些。他可以利用这些时间,陪伴家人,带他们去风景秀丽的地方看看。
按照中国高校体制,科研压力小不代表琐事少,就算学校没有严格要求,也要评职称、总结报告等一大堆行政性事务,我还是有些疑惑。
他告诉我,单位没有给他太多琐事,他也不着急评职称,毕竟在学术上无大的抱负。发表多少顶刊论文、主持多少国家级课题,成为某个领域知名学者,这不是他想要的。家人远比所谓的事业重要。
李嘉泽谈起他的高中挚友郭涛,研究生毕业后,医院工作,挣得不少,但忙得不亦乐乎,经常加班到凌晨,身体几乎被掏空。睡眠严重不足,能够美美睡一觉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就算有假期,也只想宅家里,睡上三天三夜。
有次,郭涛看到女儿芒果家庭作业的简笔画,画面上只有妈妈、奶奶、爷爷、她,唯独没有爸爸。他感到凄凉,沉重的歉意涌上心头。
年11月初,李嘉泽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全家去公园游玩的照片,妻子、孩子依偎着他,天空湛蓝、阳光似乎都走的慢了,我知道他的选择是对的。
陈明煦:
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本硕博均就读于香港大学,陈明煦毕业后去了中部一所“双非”高校。
他看重的,正是这所学校一应俱全且声誉、口碑极好的附属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很多家长挤破了头,都想将自己的孩子送去读书。
“你是一个有家庭观念的男人,但你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吗?你这样的人才,完全可以去更好的平台,过几年就能从助理教授升为教授,你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我曾经好奇问过他。
人生极短,弹指一瞬间,就过完了这段旅程。照顾好父母,让妻子、孩子幸福,自己身心愉悦,就足够了。孩子长大后却没有和父亲的回忆,妻子承担过重家务,也会对丈夫有抱怨,这些都是他不愿看到的。
和他的选择截然不同,博士同学李亚飞毕业后就去了某一线城市的大型金融公司,年薪高得飞起,是羡煞旁人的成功人士。
然而,光芒四射的李亚飞也有自己的苦恼:中午吃饭争分夺秒,每天都像打鸡血一样。事业心极强的他希望通过奋斗进入公司高层,成为俯瞰众生的人。
他一直充满自信,但是偶尔也会有怀疑自己的“静默时刻”。每天凌晨回到家,看着早已熟睡的妻子和旁边的孩子,他好几次恍惚,不记得孩子以前是什么样子。默默去低矮的厨房抽个烟,这一刻他有点动摇。
今年暑假,我和陈明煦视频,他的孩子小山竹也来凑热闹。小姑凉冰雪聪明、彬彬有礼,惹人怜爱。他告诉我,小山竹在幼儿园的人缘也很好。
蒋鸿熙:
稳定,稳定就是一切
蒋鸿熙的人生经历让人眼红,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完全是公示栏里的人生。
毕业后,他如愿进入南方一所知名高校,被直接聘为教授,带博士生、有独立且高大上的实验室。
某世界强给他开出多万的年薪,慎重考虑后他拒绝了。相比企业,大学的稳定是留下他的根本原因。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同样毕业于知名高校,他的朋友去了一家颇有名气的互联网公司。但谁也没有料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下行,企业的日子也很难过,他被N+3裁掉了,目前还在焦虑地找工作。
有次聚会酒过半酣,朋友心里的苦水再也兜不住了。他说房贷压力很大,妻子没有工作,孩子也大了,花销越来越高,父母身体也不好。感觉人生充满了失败,精神压力大到几乎崩溃。
去高校是再正确不过的事,不过,他并非没有动摇过。妻子抱怨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好歹都是教授了,一家人却还要挤在出租屋里。他也觉得脸上无光,深夜躺在床上反省自己是不是选错了。
也有企业多次邀约他去,甚至出动了公司高层,开出丰厚薪水。“公司缺您这样的大才,您的加入让办公室蓬荜生辉,倍添光亮。”一番吹捧,让他受宠又心痒痒。
正和家人商量准备跳槽,学校领导出面挽留,给他分了一套平左右的安居房,承诺工作满五年,房子产权归他。学校领导希望他能够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校争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给房子,他留了下来。
“一套房子你就把自己卖给大学了?”他挥挥手说我肤浅,主要是工作稳定、不怕失业,同时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刘骏哲:
我的梦想,是成为顶尖科学家
从伦敦大学毕业后,没有做别的选择,刘骏哲去了北京一所声誉极高的大学。
美国的科研平台和资源都要好过国内,在美国深耕几年再回国,起点和待遇都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所学校里,同事都来自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他能够与优秀同行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加强合作。谈及此,他开心得像一个刚拿到压岁钱的孩子。
小时候他家里兴抓阄,布上摆满了零食、钞票、玩具,他独独抱着一本书和实验仪器爱不释手。父母认为这孩子以后必成大器,非常欣慰。
也许从那时起,他就想做一个科学家吧。毕业后去一所顶尖高校,有先进的实验室、卓越的同事、优良的制度,而且大家都秉持同样的信念,推动真理向前发展,不考虑复杂的、难测的人际关系,也不需要担心因得罪权威和领导而在学术利益上受到损失。
远在英国的导师,听说他进入知名学府,打来越洋电话向他表示祝贺。他在实验室的工作极其出色,主持国自然项目、在顶刊发论文,研究成果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引起了轰动。刚毕业5年,他已经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为一名业内享有名气的学者。
面对外界的赞誉,他长吁一口气。面对浩瀚广阔的宇宙,他就像在海滩边捡拾贝壳的孩子,在学术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戒骄戒躁,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他也表达了对所谓成功的看法。杰出科学家靠的不是天赋,而是持续不断的努力。导师的精心培育、与优秀的同行为伍、优良的实验室,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没有大量的时间投入不可能完成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而所谓的偶然发现、碰巧发现,都在误导其他得学术青年,也忽视了时间投入的重要性和决定作用。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王邦权,独立董事,国际期刊《HigherEducationResearch》匿名评审专家,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第二导师),市府政策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