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彭洁清写信中央,请求彻查杀害丈夫姚桐斌的 [复制链接]

1#
有治疗白癜风的偏方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0/5945948.html

一直以来,周总理都对姚桐斌的死,深感内疚。

两弹元勋钱学森曾对姚桐斌作出评价: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

姚桐斌自己也曾说:“只要能把科研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没想到这句话一语成谶,让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

年6月8日下午,一个始料未及的消息,传到了周恩来总理耳中,一向好脾气的周总理,瞬间怒不可遏,怒摔茶碗,当即派人彻查凶手。

没过多久,粟裕将*就准备乘直升机前往了解情况。

即将出门之际,一个小女孩推开了粟裕将*的办公室门:

粟裕将*看着这个满眼皆是恐惧的小女孩,将一封信递到了自己手上。

伴随着不祥的预感,带着些许疑惑,粟裕将*看完了信的内容,愤怒之情难以言表。

正是这个小女孩,正是这一封信,揭开了姚桐斌同志被害的完整经过。

离奇命案,惊动中央

年6月8日,刚好是星期六,彭洁清女士像往常一样,完成早上的工作,吃过午饭,就迫不及待地往回家赶。

即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丝毫抑制不住她想要回家的热情,因为工作,夫妻二人分居二地,每周周末,便成了两人最温馨的时刻,全家团圆自然也显得格外幸福。

上周一,丈夫姚桐斌送自己到车站,还不忘叮嘱道:“亲爱的,我们下周六再见。”

当时离别的场景都历历在目,想到这里,再想想自己那三个可爱的女儿,彭洁清女士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回家的那段路,那么近,但又那么远。

看着近在眼前的35栋,除了莫名的熟悉,却也让彭洁清女士感到了一丝丝心慌。

一般在这个时候,丈夫姚桐斌也已经下班了,他会习惯性依靠在客厅的长条沙发上,只要一经过道,老远就可以看到他。

然而这一次,刚上3楼的彭洁清女士,就看见自家保姆,急匆匆跑过来向她哭诉道:“姚所长被人打死了。”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彭洁清女士甚至顿时慌了神,手中的袋子掉到了地上,也都丝毫没有察觉,大脑一片空白的她,抓着保姆的手,不断自顾自的重复道:“什么?你在说什么?”

紧接着,三个女儿哭泣着跑到母亲面前,才让此时的彭洁清彻底恍然大悟。

慌乱中,她看到了直挺挺躺在沙发上的丈夫姚桐斌,这次再也没了久别重逢的笑容,也没了往日英姿飒爽的神采,不知何时鞋掉了一只,眼镜也被踩烂了,浑身满是干红的血迹。

难以想象他生前究竟遭遇了什么?

而这残酷的现实,终究也将彭洁清女士拉回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顷刻间,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倒下了,只留下三个年幼的女儿和一个无助的妻子。

事后,经过女儿和邻居的描述,彭洁清女士终于还原了当时丈夫遇害的经过。

6月8日上午,姚桐斌正常去单位上班了,中午时分,突然听说他家附近,形势紧张,由于担心三个年幼的女儿,他就回家了。

姚桐斌正在陪着三个女儿吃午饭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面有人大声喊叫,刚一打开门,就有几个人不由分说,架起姚桐斌就往楼下走,一路拳打脚踢,时不时还有耳光呼在他的脸上,不明所以的姚桐斌,都压根没有反应的机会。

甚至于在被拖行到院子里的时候,突然有两个人抄起了旁边的钢管,对着姚桐斌的身体就是一顿乱棍袭击,即便是姚桐斌同志头部出血,他们也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后来他们将几乎昏迷的姚桐斌,丢在了距离家门口米的地方。

不知过了多久,旁边的邻居路过,才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姚桐斌,赶紧叫保姆一起将其抬到了家里,当时情况特殊,甚至医院抢救。

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姚桐斌,最终在那个他再熟悉不过的长条沙发上,永远离开了人世。

丈夫被歹徒残忍杀害,彭洁清女士痛心疾首,看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她当即暗自发誓:“苍天为证,我一定要为我的丈夫报仇,为他沉冤昭雪。”

于是当天下午就写信,不仅详细陈述了凶手的残忍作案手段,更是直接请求中央彻查此事。

而这一封信,就是6月8日下午那个小女孩交到粟裕将*手上的那封信。

当天下午6点,周恩来总理正在出席一个重要的宴会,宴会开始不久,周恩来总理的秘书神色慌张,凑到周总理耳边,告诉了周总理姚桐斌同志遇害的消息,同时也将那封信的内容汇报给了周总理:

一切都是那么突然,也让一直以来以好脾气著称的周总理,当即大发脾气,摔掉了手上的茶杯,当即答应彭洁清要求,同意彻查此案,还姚桐斌同志一个公道。

第2天一大早,*方代表就让几名战士带着冰块,赶到姚桐斌同志家中,将遗体用冰块封存,随后便联系法医,安排时间进行医学鉴定,通过解剖进一步确定姚桐斌同志的真实死因,好尽快将凶手捉拿归案。

最终法医鉴定结果:正是由于钝器击打头部,造成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导致的死亡。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调查取证困难,只能暂时被搁置。

此后,彭洁清女士一边抚养孩子长大,一边继续写信申诉,这件事直到11年后的年,*中央正式受理彭洁清女士的信,重新启动对该案的调查,才最终被揭开谜底,将真凶抓获。

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姚桐斌这个名字,还是第1次听到,但是他作为新中国的脊梁,不应该被历史所遗忘,他作为我国历史上航空航天领域的先驱,也是同钱学森齐名的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不仅是我国冶金学和航天材料学方面的专家,同样也是火箭材料及其工艺技术专家。

但就是如此优秀的科学家,却被歹徒乱棍敲死,我们也很有必要,透过他的一生,铭记姚桐斌同志为我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求学之路,异常艰辛

年,姚桐斌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户人家,除了哥哥,他排行老二,家中共有8个孩子,巨大的生活压力,也让这个家庭长期入不敷出,就靠着一间粮食小铺维持生计,微薄的收入,出了日常家庭开销,也只够支持姚桐斌读完小学。

毕竟在那个年代,也并非人们不重视教育,关键是,多一个人读书,就少一个有效劳动力,而且家中那么多孩子,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教育,那究竟让谁读又让谁不读呢?

按照原本的想法,父亲也决定,每个孩子基本上完小学就回家,所以毫无疑问,姚桐斌不得不面临辍学,但是他优异的成绩,让校长也觉得辍学有点可惜,屡次家访劝说,于是父亲终于勉强同意他读初中。

年8月,姚桐斌顺利进入无锡中学,但是很快,他也不得不面临家庭无法负担学费的现实,为了能够继续读书,姚桐斌就靠摆摊来凑学费,卖些火柴、香烟、袜子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还当当家庭教师,做做收发员,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他学习的热情。

按照父亲的想法,姚桐斌读完初中,就可以回家赚钱补贴家用了,但这个时候的姚桐斌,已经深深爱上了读书,坚持要继续读完,成功惹恼了父亲,完全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好在当时有大哥支持,才让姚桐斌得以继续读书。

年8月,带着之前辍学赚的收入,姚桐斌先后到上海成康中学,汇南中学进行学习,与此同时,但也因为没有办法继续支付学费和住宿费,只得再一次辗转到江西吉安求学。

比较幸运的是,当时的江西吉安中学有助学贷款,也就靠着这笔费用,再加上省吃俭用,让姚桐斌撑到了高中毕业,为了学习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没钱买课本就抄写,没钱交住宿费就随便找教室里的课桌将就,即便是饿肚子,只要能学习,对于当时的姚桐斌而言,也丝毫不是什么问题。

即便是历经千难万险,依旧无法掩盖姚桐斌身上耀眼的光芒,他最终以高中毕业会考全省第一的成绩,成功取得大学入学资格,也就因为如此,全省第一的身份,让他得到一笔奖金,再加上当时校长的资助,姚桐斌先后辗转多地参加大学入学考试。

考完试后有两个月的假期,为了能够提前凑足学费,姚桐斌丝毫不敢懈怠,依旧在衡阳铁路局修理厂当小工赚钱,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入学考试成绩下来之后,姚桐斌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湘雅医科大学以及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等7所大学录取,硬是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姚桐斌也活生生成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由于他本人比较喜欢矿冶专业,在加之他本人比较崇拜孙中山先生,而且他常说:“开发中国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专业对口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经过4年坚持不懈地学习,他以全校第一的总分从交通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就在他担任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期间,除了认真从事研究工作,也在默默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出国留学,大放异彩

年10月,姚桐斌同志再次凭借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他当时选择的留学国家是英国,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知道,英国作为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必然有绝对的先发优势,毫无疑问,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学习阶段,他的老师弗.康德西博士不仅是国际铸造协会副主席,也是该校终身教授,所以这也直接为将来姚桐斌的研究生之旅,提前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英国伯明翰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深受姚桐斌喜欢,科研工作能够和工业生产紧密联系,让每一个学习的知识都能够深入到基本的工业生产之中。

生活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尽管这里的留学生活,让姚桐斌倍感充实,但是学费的困扰依旧让他烦心不已,毕竟在国外不同于国内,由于当时复杂的国内环境,姚桐斌的留学费用被迫终止,迫不得已的他,只能将2年的学费划分成4份,硬撑着完成了4年的留学生涯。

住在犹太人家废弃的小阁楼,白开水就着面包充饥,也是常有的事,即便是这样的条件,最终他还是在年1月,顺利取得英国伯明翰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为了继续学习深造,毕业后的姚桐斌选择在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工作,多年的学习也终于初见成效,由于他在硅铝金属合金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使他获得了许多国际专家的一致称赞。

好运在垂青一个人的同时,往往也会给一巴掌,让人保持冷静。

本来前途一片光明的姚桐斌,就因为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利用他在英国的人脉关系,传播新中国的消息,反而引起了英国方面保守势力的注意,以至于直接勒令他离开英国。

上帝在为他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与此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由于同情姚桐斌在英国的遭遇,再加之早就对姚桐斌有所耳闻的世界著名铸造学教授伊.皮沃斯基,借此机会,邀请姚桐斌前往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工作,就在亚亨工业大学期间,通过对金属液体理论的研究,也使得他成为该校知名专家,他的研究成果也被刊登在德国知名度较高的学术杂志《铸工》和《工业通讯》上,随后,他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德国工厂实地考察,全面研究德国先进的制造冶金工艺。

年,四年的德国工作学习生涯转瞬即逝,同年,他也在瑞士加入中国共产*,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人,思想上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回国建设,功勋卓越

多年的留学生涯,丝毫没有影响姚桐斌的爱国热情,再加之顺利入*,也使得他想要迫切回国建设。

按照当时的国际环境,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想挺直腰板站着说话,没有氢弹和原子弹,是万万不行的。

年底,即便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众多科研机构,以优渥的待遇。同时向姚桐斌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去工作,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条件艰苦但却是祖国刚需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专门负责导弹研究。

年1月,姚桐斌以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七室主任的身份,顺利报道,当时的这个主任可并不那么好当,多年战乱,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几乎是一穷二白,一切也都是从零开始,具体到从研究院的建立开始,设备简陋到几乎没有,起初只有一台显微镜,办公室还是当年袁世凯练兵的营房,研究成员,除了带头的姚桐斌同志,就是12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了。

这样的困难,对于一般人而言犹如登天,但是对于姚桐斌而言就是家常便饭,想当年的求学之路,不就是历经了千难万险吗?

确定好研究方向之后,没有材料就现造,没有人才就现场培养,都不会的就大家一起学习,充分调动全国范围内资源,全面为火箭材料的生产工艺改进保驾护航,为了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够跟上研究进度,姚桐斌所长凡事都亲自过问,认真把控好每一个细节。

由于当时的大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不高,但是又不得不面临查阅英文文献资料的问题,于是姚桐斌就组织研究人员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发展情况,为了补充火箭导弹制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姚桐斌工作之余,除了自己亲自授课讲学,还经常邀请国内冶金专家、两院院士前来讲课。

经过姚桐斌多年言传身教,呕心沥血的培养,也为中国航天材料工艺技术提供了无数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无论是大型实验还是小型实验,一个个成果,一项项数据,都是我国航天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姚桐斌所长,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研究与学习》理论,受到了当时钱学森院长的高度好评。

起初,由于中苏关系尚可,其实很多方面还是有迹可循的,遇到不懂的问题,苏联老大哥也是有求必应,但是,自从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了支持国内建设的专家,我国工业水平薄弱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

火箭制作过程中,有一种技术制造难度极高的钎焊合金,一方面是出于保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我国工业水平有限,一直依赖从苏联进口,无奈之下只能自己进行研究,关键还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但是这种材料一天不研制出来,发动机的研发任务就要推迟一天,形势迫在眉睫,而且当时国家下达的任务指令是年底必须研制成功。

一切重担都只能压在姚桐斌瘦弱的身躯之上,为了完成任务,身为所长的姚桐斌,带着所的研究员同事,夜以继日的攻克这个材料难题,果然在不懈努力下研制出钎焊合金,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焊接工艺还是存在问题,最终导致研制出来的钎焊合金质量不达标,面对火箭升空是多度的高温,零件一旦被烧坏就功亏一篑了,否定了之前的方案又重新改进工艺,过40多天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

与此同时,工艺的改进,不仅降低了火箭发动机的高温伤害,还成功增加了火箭射程。

这一重大成果,直接让当时嘲笑姚桐斌的人啪啪打脸。

毕竟在研究之前就有人预言:姚桐斌就是胡子白了也研究不出来。

足见这项技术的研究难度之大。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使得姚桐斌坚持以火箭性能最优为原则,不仅是为了造火箭,而是为了造最好的火箭,成功利用强度更高而且更轻的钛合金气瓶,取代之前的钢气瓶,减少火箭自身负荷的同时增加了卫星载荷。

多年的研究经验,也让姚桐斌养成了走一步看三步的习惯,预先实验:“做到今天、准备明天、想到后天”也是他常说的口头禅。

正是由于他这样未雨绸缪的精神,许多在当时看来不必要的研究项目,后来经过权威专家证实,姚桐斌同志研究课题的80%,都已经被完全应用于各种型号的火箭导弹研究。

或许不专业的人很难看出来当时的姚桐斌究竟有多厉害?

用姚桐斌多年同窗好友的话来说:“他有超人的毅力,更有非凡的智慧和头脑,一般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

鞠躬尽瘁,名垂千古

年6月6日,姚桐斌带着三位助手,参加了我国第1颗返回式卫星的会议,在会上,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难熔金属及其抗氧化涂层和高温隔热材料科研任务”,会议结束后,他立即向下传达。

一心心系工作的他,即便是在那段特殊时期,整个单位混乱时有发生,也坚持工作,他认为:白拿工资不干活内心不安!

没想到就是因为他这种为国家安危坚持奋斗的精神,反而忽略了自己身边存在的潜在风险,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

6月8日姚桐斌遇害,由于电话线被剪断,妻子彭洁清只能写信痛斥暴徒的残酷行径,让自己的朋友带着大女儿,才将这份信送到了中央*委粟裕将*手中。

为了防止无辜的科学家再次遭受迫害,周总理当即下令,让*管会对有重大科学贡献的科学家严加保护,与此同时,立即追查迫害姚桐斌同志的凶手下落。

由于当时并没有监控等技术手段,姚桐斌被害冤案,最终在案发11年后,才得以沉冤昭雪。

年4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此案:

当年那两名手持钢管的歹徒:一个是七机部炊事员高某,另一个是新调来的电工于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也为此付出代价,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和15年。

就因为歹徒的疯狂和愚昧无知,我国痛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但是即便将这俩无知之徒千刀万剐,那个影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材料学专家姚桐斌,终究再也回不来了,如果他还活着,做出的贡献绝不止于此,毕竟当年他才45岁。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终究不会缺席。

年3月18日,姚桐斌同志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决定,追封姚桐斌同志为革命烈士。

年9月18日,在“两弹一星功勋”颁奖典礼上,为钱学森,邓稼先、姚桐斌等在内的23位科学家颁布“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该奖章由99.9%足金制作,重量高达克,相当于当年我国科学技术表彰大会的最高荣誉。

尽管这枚奖章价值极高,但是姚桐斌妻子彭洁清女士还是毫不犹豫将这枚奖章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就是希望能够感化更多人。

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毫无疑问,姚桐斌先生就是后者,即便是死了,但却永远值得活在我们心中。

同样是留学,为什么姚桐斌先生,自始至终,不仅没有忘记祖国,反而用余生来报效祖国,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人崇洋媚外,对生你养你的祖国百般诋毁?数典忘祖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