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m.39.net/pf/a_4588772.html英美的不同:深度vs广度
从英美
再来说英国,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科阶段是从初中乃至高中的一个学术延续,相对于美国来说,在本科阶段及其强调深度的同时,并不鼓励灵活性,或美国式的个人创新。广度兴趣的探索,英国学子从初高中就开始了,而本科阶段是深度与专业性的延续,所以本科和国内一样,申请的是定死的专业而非整所大学。这个先不说哲学,在经济学上尤为明显。美国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必修课例如初级宏观与微观,因为学期短,更多像知识普及,难度上及其简单,当然所谓的难度在我去英国之前是没有比较概念的。前往LSE之前,我在美国大学的经济系主任特意找到我和我说,在LSE他们的经济课程更多是美国研究生的难度,一门学分可当2门使,当然LSE一门课基本上是一年时长,所以也符合情理。果不其然,来到LSE,2周内的宏观经济学就把我在美国学的宏观讲完了。别看一年可能就四门课,但这1门经济学可能顶我美国上4门的量。哲学上更是如此,英国与欧陆学术界整体比美国保守,要求学生就课程所涉及流派的观点进行深度剖析与探讨,自身的观点是必须要立足于课程规定的大纲之上的,而不鼓励发散性的创兴/批判,甚至是不鼓励学生发挥的太个人化的。所以我写的哲学论文,在刚到LSE的时候基本都在50分徘徊,即B-到B左右,甚是吃力,因为教授并不欣赏我“批判性发散”,天马行空瞎吹,花了很多时间,成绩上却吃力不讨好。这点不仅是我,LSE的国际交换生主任就曾和我说,他们发现美国过来的交换生以及转学生学术表现普遍均不令人满意,故他们直接取消了转学计划。
这里我不讨论学术研究上面英美大学的研究资金,创新鼓励等等深入的课题,仅仅从通俗角度看本科教育。我很幸运能头两年在美国探索广度,然后后两年在英国钻研深度,但从知识量而言,LSE实在是远远超出美国本科系统的深度,同时,相对于美国,英国系统更类似于中国的应试思维,在创新和独立性上,非常失败,并没有留给学生太多的空间进行突破。
这也就导致了为何美国的PhD一般为5-8年,而英国的PhD3-4年即可毕业。从本土英国体系上来的话,硕士与博士是英国本科专业深度性的延续,而本科是高中广度探索后的延续,而美国的深度大部分要在大四与本科结束后才刚刚开始探索。全球化的同时,美国高中毕业的学生到了英国读本科,自然水土不服,觉得英国系统单调老土,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维,成了刚想探索广度,就被限制死了专业。而美国读完本科的同学,看到英国的博士项目也不免对其存疑。从近几十年的结果上看,各行业的突破如大众所知,不管什么原因都好,也大多在美国。
英国教育的产业话确实带来了很多以盈利为主的“水项目”,但抛开商业模式不谈,仅从教育体系来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体系更符合人性,也更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直到现在,牛剑仍大多以成绩论英雄,而哈佛耶鲁的博雅教育推广却早已深入人心。
PS:美国绝对没有所谓的中西贯通哲学。东方哲学在西方不成体系,更多被规为宗教研究。大二时我曾经在哈佛和哲学系的教授谈论过这一点,这个原因通俗来说仅仅是东方哲学不符合现有西方学术体系而已。故不少华人教授只能转而研究东亚文化或宗教研究。
LSE与牛剑哲学系的不同:偏科+甩锅。
在英国现有体系下,LSE与牛剑(即更全面传统的哲学系)的哲学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两个特点
LSE作为社科大学,严重偏科。教授,研究方向,资金投入更多在*治哲学,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公共*策等LSE本身就在的强势领域。你看哲学系的名字就知道,全称为“哲学,逻辑,和科学方法”。而宗教哲学,历史古典哲学,认识论等等其他传统哲学流派上,涉猎很少,即便有,也是为辅,为了社科服务。如果LSE擅长的科目是你所希望学习涉猎的,那很好,若你刚开始探索广度,恐怕去传统的哲学系或美国比较好LSE教学逻辑以自力更生/甩锅为主。牛剑有出名的导师制,每周1对1或1对2面对面进行探讨,大量的论文写作。美国课多,教作业/小组任务也不少,教授办公室随时可进出。但在LSE,学校说的非常明白,不论是经济还是哲学还是国际关系,教学时间一周大致9-15小时,与美国的区别不大,lecture加上seminar谈论,但要求学生至少20-40小时独立学习时间来消化内容。至于你要不要找助教,要不要自己额外写文章跟教授探讨哲学课题,这都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强制性要求。尤其在出名的经济系,教授不厌其烦的强调大量独立学习时间的重要性,不断警告挂科的可能性。由于LSE大多数课程为一年制,内容又深入又长又臭,其实教授说的确实在理。换言之,在伦敦花花世界里,你要认为你可以静下心来在没有学校强制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大量独立学习,包括自主性的进行大量论文写作,阅读,和系上进行探讨,那LSE的风格是适合你的。如果不行,挂科的可能性真不小,每年4月的复习期大家的学的像狗,基本不存在临时抱佛脚直接麻雀变凤凰的可能性。你如果希望LSE像牛剑一样手把手带你,给你一大堆反馈和照顾,这个不存在。LSE更像是,你要主动找我拿,那我都有,你等着我给你,那咱俩拜拜。
如果学校的教学逻辑为,“你要愿意我都有,你要摆烂随你,那哲学系的评分逻辑,就更令人感到挑战非凡。因为刚从美国过来不适应的关系,我隔三岔五会跑到系上跟相关教授和助教讨论问题,但如上所述,英国学术逻辑本身就带有应试元素,故在论文里,你必须首先展示你对于所考范围的深刻理解,再分析,评论,比较各个观点。至于个人观点嘛,是没有太多空间的,毕竟你我谁都不是。
这点通过期末考试反映的尤为明显。LSE哲学系的期末考试一律为当场写作文,而非美国式的按时交论文。这听起来更像中国,毕竟美国的逻辑是更希望学生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反思消化时间来阐述自己的理解,而英国更希望你准备好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再在此之上发挥。
LSE哲学系有一个打分标准。英国一般70分以上是一等荣誉,即大概是美国的A/A+,但毕竟不同于数学大多有正确答案,对于文科而言70分是难上加难,每门哲学课能在70分以上的我那会一般不超过3人,标准也很简单,即在满足了英国特色的应试逻辑后,能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阐述具有突破性的独到见解。虽说是死板,不像美国给你洋洋洒洒的空间自由发挥,但最后也希望在狭小的空间中让你展现个人批判性的独到见解。
我曾经问过系主任,80分以上的当场期末论文应有什么水平,系主任眼神一动,说:那你得是下一个柏拉图吧(笑)
至于为什么选哲学系呢?纯粹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没别的原因。附带了经济学让老爸不至于担忧我找不到工作,但哲学系即没耽误我进金融投资行业,反而在思维模式上带给了我人生长久的莫大收获。下面回答中涉及到对于哲学这个学科的看法以及该不该学习哲学呢,我就不涉及讨论了,毕竟问题也就问了LSE就读的体验如何。如果你问我,至于LSE那深度非凡的经济学知识呢......恐怕早就忘光了。
最后,LSE哲学系还有一个老派摇滚乐队,由教授等系上人员组成,挺富乐趣,现在想来,怀念之余却更是遗憾当初为了GoldmanSachs没能多听几场他们的表演
甚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