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各大城市出现年轻人回乡浪潮 [复制链接]

1#
海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78.html

对世界各地的工薪族来说,许多人会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工作,找到出人头地的机会,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明显。而出现北漂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近两年北漂趋势出现变化。据中国统计局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在年达到高峰,有超过2.5亿人离乡工作。但年之后,这个数字开始连年下滑,甚至开始有外界讨论北漂趋势正在终结。本期要来看逃离北上广深的现象,到底工薪族去哪了?另外也谈谈我们对于要去哪里工作?是否能有不同的思维方向。

一开始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北漂这个词,它最表面的意思指的是中国各地方的人前往北京莫生,它们不一定有稳定的工作,而且没有北京的户籍。很多人是凭着想要成功的信念前往北京闯荡,因此连带衍生出第二层含义就是心灵上的漂流。不少小说,电影和电视剧都在诉说北漂青年的情况,描述他们如何在这个人口超过万人的大城市里找寻自己的一方田地,根据中国官方统计,北京外来人口有.8万,占常驻人口的38.5%,看起来北漂人数相当多,但从另外一份资料却能看到不同的现象。

中国国家统计局说,流动人口从年开始连年下滑,许多人选择回到老家或是前往二三线城市工作。举例来说,中国媒体曾访问一位英国海归的留学生李明,他回国找工作地点时北京是他的首选,但才做了三年就离开北京,他说当地业绩挂帅的风气让他压力巨大,另外每个月房租超过人民币负担也不小。假如要住远一点省房租,每天排队进地铁更让他心烦。觉得一天的生活中,不是在上班就是在前往上班的路上。

李明不是特例,中国媒体有整理出几个年轻人反对漂的原因,包括就业竞争太过激烈,房价和房租把生活成本拉到太高。相较之下,其他乡镇的生存条件比较低,以南宁和北京相比较年也有一份数据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南宁的两倍,在南宁的房价只有北京的1/5。此外,不少二线城市的基建愈来愈好,对高学历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文凭在北京不一定吃香,但到了二三线城市却有溢价的空间,能够籍着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

从数面来看,部分年轻人不选择北漂,似乎是近年的现象,但我们深入社会层面会发现几年前中国年轻人有过一热词叫做逃离北上广深。意思是年轻人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大城市苦苦奋斗后,由于压力太大,选择把剩余的青春从大城市逃往二线城市,而今年来疫情导致大城市工作机会受限,这个词又再度受到广泛讨论。

我们在知乎上面看到许多关于离开北京的讨论圈,但是有位前往北京工作的女子说,她年时大学刚毕业,带着元人民币存款前往北京,虽然被房租吓倒,连隔断房一个月都要人民币。但她仍然期盼在北京工作的日子之后也找了份月薪元的工作,然后他每天住在狭窄的房间里,花费三个小时只为了通勤。吃饭逛街变得比在老家长春还要结局许多,在家人严重他到北京工作意味着飞*腾达,不少人以为他一个月能赚好几万人民币,但他在网路上诉说自己的底薪与焦虑。到了年他的薪水终于过万,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加,她最在意的已经不是薪水了,而是在思考坚持呆在北京还有什么意义。

以上的故事不是特例,刷一刷中国网站会发现有无数人被现实逼离大城市。年有一份调查报告发现在中国小镇青年轻心中,要去北上广闯一闯还是待在老家,已经是成长中必然面对的人生课题。就薪资来说,有超过七成的北上广深打工人月收入在元人民币以上,其中有10%月薪甚至超过四万元,但在普通城镇里只有三个人的月薪超过元,然而在薪资的拉力之外,到大城市打拼却意味着要远离父母,朋友承担较高的生活成本,而且有高机率陷入竞争激烈的内圈之中。

以上三件事是多数年轻人不想要前往大城市的主因。至于留在家乡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呢?报告里面说小镇青年的职业选择很多元,有将近两成的是自由业者。另外,许多人也能在一般企业找到工作,或是投身*府部门。可以看出,逃离北上广深的背后是一种对生活观点的反思,有趣的是这类反思不止存在于中国,bbc在年就一篇报道标题是为何出现年轻人逃离大城市潮流,内文谈到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出现年轻人离开的浪潮。

以英国伦敦来说,这个地方的人口不断扩张,但同时在近十多年内,也有超过50万人离开伦敦,更重要的是离开伦敦的人口很年轻,平均年龄只有37岁,意思是他们并非退休人士,而是在人生的巅峰时期毅然决然的离开这个大城市,这些英国人之所以抛弃伦敦原因,除了生活成本外还基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网际网络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另外一个是远端工作制度愈来愈普及,这样不少英国人决定搬往乡镇,或许要牺牲一点薪资,但获得较好的生活品质。

我们把镜头转向台北,根据台湾内*部人口统计资料,打从年开始台北市的人口就出现净牵出的状况,而且迁出情形还愈来愈严重,年约净出0.5万人,到年约每年净迁出两万人,年4.4万人,年更高达7.6万人。台北的家户数是台湾六个直辖市中唯一呈现负成长的程式。形成所谓的“脱北潮”像是有人力银行统计以最近十年内毕业的多万名毕业生来说,北部学校的毕业生中只有10%想要到中南部工作。有五成的中南部学生则选择北上,这背后代表的是工作机会的差异。

举例来说,媒体业或软体设计业都还是北部比较兴盛,南部仍以传统产业居多。但有趣的是,人力银行调查那些在北上工作的中南部毕业生,结果发现有七成的人想要回到中南部,但他们面对天人交战的情形想要陪家人,也想要逃离北部阴雨不断的天气。另外中南部的生活成本虽然近年不断上升,但仍比北部低一些。然而,对待在北部的中南部工薪族来说,却又怕薪水打折或回乡后找不到工作。

总结来说,不论是中国的逃离北上广深,还是欧美的逃离大城市浪潮,甚至台北的脱北族,大家都在寻找一个更能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尤其是从年疫情大爆发开始,封城让远离家乡的工薪族只能蜗居在自己的小房中生活与工作,而那些无法远端工作的人,则遇上减薪减班或者裁员潮。当工作机会一减少大城市的优点就会大幅减退,本来凸显出城市病的问题,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中居民的生活水准会因为人口就业和交通过度集中而下滑。

此外,都市要进一步发展,成本也会指数上升最终导致环境恶化。因此,世界各地不约而同的出现反向的讨论热潮。至于要如何思考是否前往大城市工作,我们统整了专家的说法提供几种思考方式。

首先是继续在大城市里工作,但搬到远一点的乡村或城镇。这么做至少假日时可以维持生活的品质。第二种方法是寻找次级中心城市,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忙脚步,薪资也可能会少一点,但说不定能省下更多的之处。第三种是返乡工作。虽然工作机会比较少,但可以增加跟家人相处的时间。

最后我们也可以跳脱框架,从理想的生活方式出发。例如,台湾这几年兴起的东漂运动,不少人前往环境及其美丽人口密度相当低的花莲或台东,把生活品质当成人生要务,收入不再是首要考虑选项。今天这个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工作上的理性选择,也考验了每一个人的生活观。因此,问题其实不仅限于要北漂还是逃离大城市,我们询问了身边许多的年轻人,不少人返乡后经过心里的一番曲折又回到都市生活,对每一个决策工作地点的人来说或许最该问的问题是你如何看待人生,对未来保持那种想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