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尘封百年的历史,这部电影让人深思 [复制链接]

1#

有一部电影一直想推荐给大家。

不过在说这部电影之前,我要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

这本书就是英国作家西蒙·温切斯特的《教授与疯子》。

这本书曾在《纽约时报》排行榜上位居第1名

在《泰晤士报》排行榜上位居第1名

他揭露了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工程之一—《牛津英语词典》(OED)的编纂过程。而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是改编于这本小说的同名之作。

影片有两个主角,一个是詹姆斯·默里,新版《牛津英语词典》的编辑,另一个则是美国退役*官威廉·切斯特·迈纳博士。

故事发生于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伦敦,在兰贝斯—一个臭名昭著的贫民窟,我们的主人公迈纳此时手持配枪在追赶一个年轻人。

经过几条街的追赶之后,终于在一家人的门口射杀了他。而这家人正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们,当她打开门,发现丈夫惨死在自己眼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就这样降临到他们身上。

不过在原著中,并没有写他的丈夫死在她面前,而电影这样安排的确让矛盾更加激化了。

接着,迈纳自然而然的来到了法庭受审。

然而,他声称有一个人想要迫害他,因此错把路人当成了那个“恶魔”。在此之前已有这样的案例发生,被告在精神失常中杀害了乔治·梅里特,陪审团认为他在法律上是无罪的。

这一判决自然受人诟病,不过在当时这样的失误是无罪的。对于当时这种情况的叙述,汤姆·伯恩斯的《浅论精神病学》也有关于这方面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恰是巧是牛津大学的社会精神病学教授。

威廉·迈纳就这样作为“”号,关进了当时的布罗德莫精神病院。

电影在这之后开始讲述了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默里教授,不过为了更好的理清故事的线索,我们就接着讲这个精神错乱的迈纳医生。

当时的精神病院长是布林医生,他接待了迈纳。在原书中其实先后有两个院长,前面那个待他比较好,后面那个管理非常严格,这也是他后来病情恶化的原因之一。

电影中把两任院长的性格放到一个人身上,不过他表现得并不极端。

电影通过一个小插曲,把可能导致他精神疾病的原因告诉了我们。在一次意外中,一个狱友的腿被一个铁门穿透了。

迈纳在战争时期是一个*医,因此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个人因此获救了。

当天晚上那个人又来纠缠他,迈纳回忆起他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所作所为。

他用烙铁,在一个人脸上留下了一个字母“D”。

电影中没有详细介绍这个过程,可能导演更侧重字典的编纂过程吧。在原著中,有一个群体不可忽视,他们就是爱尔兰人。

爱尔兰人曾在美国内战中帮其战斗,以借机反对英国的统治。年林肯宣布黑奴解放,意味着爱尔兰人凭着白皮肤的优势没了,他们将和黑人一起生活在底层,甚至争夺就业岗位。

因此很多爱尔兰人都有想回家的心思,战场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逃兵被抓回来,而这些人将受到各种酷刑以示惩戒。

我们年轻的*医迈纳,他不得不做这件事,在爱尔兰逃兵脸上用烙铁刻上一个字母“D”。电影中他这段戏他表现的非常冷酷,不过我觉得他应该表现出一些犹豫和恐惧,因为在当时他还只是一个文邹邹的青年医生。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原因,迈纳终于进了精神病院,他不得不退休。过了几年他去了英国,打算重新开始生活。却不知怎么来到了那个兰贝斯小镇,于是就发生了电影开头那件惨事。

我们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默里教授,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以及美好的生活。

不过他有他的事业和理想,紧接着他来到了牛津大学面试,不过因为他没有大学学位,所以这些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代表们都有点瞧不起他。

他向代表们说了自己精通的语言,罗列了一大串,这些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因为牛津词典的编著实在太慢了,他们需要这样一个人才来帮助他们。不过在书里,默里这段自我推荐实际上是以书信的方式寄给了牛津大学,还被拒绝了。电影这样写,实际上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过程。

于是,他决定放弃他现在舒适的生活,投身于《牛津英语词典》编写的伟大事业当中,她的妻子决定默默支持他。

他投身于工作当中,不过因为工程量巨大,他决定召集志愿者们来帮助他。

她的妻子承受着巨大的家庭压力,不过她还是决心支持他。

而另一边,迈纳还在精神病院。作为美国退休*官他是有退休费用的,他决定补偿那个死者的家属,他通过精神病院的一个看护给他们送钱和各种帮助。

这个女人叫伊莉莎,她决定和迈纳见一面,刚开始她对迈纳还怀着恨意。后来慢慢的她原谅了迈纳医生,还经常给他送书。

与此同时,那个迈纳医生救的那个狱友为表示感谢也送了他一本书表示感谢,他在书中发现了默里教授为牛津英语词典写的征集字母信息的公告。在原书中,其实这个公告是伊莉莎带来的书中发现的。

于是,迈纳开始大量阅读书籍,凭借着丰富的学识为默里提供字母信息,他让芒西帮助他把这些词条送到默里手里。

于是,他们的人生有了交集,就像字母“X”,两个相隔甚远的人在牛津词典这件事上有了联系,而在以后他们分别又有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因为词典的编写获得了很大的进展,迈纳终于有时间见一见这个神秘的人物,他没想到迈纳竟然在一家精神病院。他们的容貌相似,在语言的交流上也有很多共同点,这使他们成了好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默里经常来看迈纳。

不过好景不常,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

迈纳与伊莉莎的女儿们见面了,他的大女儿克莱尔看到杀父仇人,狠狠给了他一个耳光,这深深刺痛了迈纳的心。

伊莉莎为她的失误感到自责,并向迈纳表明了她的心意:她开始恨他,没想到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他。她给了她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如果这是爱,那又怎样?

这却加剧了迈纳的病情,他对自己的恶行难以释怀。思想在不断的挣扎,他的病情逐渐恶化,终于他伤害了自己。

另一方面,因为迈纳的病情恶化,默里收到的字母信息越来越少,那些牛津的代表们也因为金钱的利益不断找他的麻烦。

而他的妻子知道他和那个令人痛恨的杀人犯有往来,她终于忍受不住了。

而他们在激动中发现了迈纳精神错乱的原因,那个纸条上的文字:如果这就是爱那又怎样?迈纳在上面的回答是:不可救赎,默里决定拯救他。

迈纳在精神错乱中一直被纠缠,一个是那个被自己刻字的爱尔兰人,一个是伊莉莎死去的丈夫,那个被误杀的可怜人。

而他的院长,决定用更严苛的方法治疗他的病,这反而加重了他的病情。

另一方面,默里的妻子,这个默默背后支持他的女人又到了牛津大学,希望那些代表们不要为了利益而放弃这个勤奋的人。

而默里则带着伊莉莎来拯救迈纳。

她告诉他纸条的答案

为了让他从精神病院的苦难中摆脱出来,默里去找了当时英国的内*大臣丘吉尔,鼓足勇气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而迈纳终于获得批准可以回到美国

而那个对默里百般刁难的出版社代表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故事就此终于结束,之后默里先病逝,而迈纳则死在美国的一家疗养所里,他们各自的结局——

《牛津英语词典》历经七十年终于成功出世。

电影没有讲后来的情况,事实上在书中,迈纳尽管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死后仍葬在了一个贫民窟旁边。

而那个乔治·梅里特被迈纳误杀的人,成了完全被忘记的人,当然还包括那个被施以烙刑的爱尔兰青年,他的故事也再无人问津。

在我看来,默里和迈纳他们是教授与疯子的结合体,默里是一个教授,但他认真工作却像“发疯”,而迈纳虽然是个疯子,但他独到的见解却像一个“教授”,但是电影没有把人物刻画的这样极端,电影中的每个人都顶着一个“善”字。

相似的,在中国历史上,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对我们至关重要,在这过程中为新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他们赋予了语言新的意义,使汉字与国际接轨,正如《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过程一样,这样的成就仅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