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疯狂的伦敦大轰炸,也毁不掉这家书店,只因 [复制链接]

1#

灾难面前有巨大的不幸,而支撑着人们度过不幸的,是灾难背后深厚的真情。

据记载,二战期间,希特勒发起了惨无人寰的“伦敦大轰炸”,长达76天之久。这段时期,是伦敦市民最黑暗、最苦难的岁月。

然而,伦敦人民不但没因惊恐而投降,反而迸发了团结一心、抱死一战的决心。

在一次次遭遇空袭的危难时刻,人们相互扶持、相互温暖,展现了令人动容的同胞真情,顽强地挺过了德*的枪林弹雨,迎来二战的最后胜利。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讲述的故事,正是伦敦数百万市民齐心抵抗德*轰炸的一个缩影。

书中的女主是一位伦敦乡下的年轻女孩格蕾丝,她正直、勤劳、勇敢、聪颖,带着闺蜜薇芙,投奔到母亲生前好友韦夫人家,在伦敦开始谋生,做了书店店员。

不久,伦敦大轰炸开始。与她在书店一见钟情的飞行员男友乔治远赴战场,闺蜜也参加了后备*。格蕾丝留在伦敦,在用心打理书店之余爱上读书,并担任了伦敦空袭防御督察员。

除了解救灾民的性命,格蕾丝还坚持为人们朗诵经典巨著,给人们带去希望,拯救了无数处于至暗时期的绝望灵*。

轰炸结束后,格蕾丝的书店在读者们的救助下存活下来,并被人们温馨地命名为“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格蕾丝在轰炸中历经磨难,快速成长。短短一年时间,她能从一个稚嫩的小姑娘,成为大家在危难时期的主心骨、恐慌时的定心丸,依靠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韦夫人和书店店主埃文斯先生对她如慈母严父般的疼爱,

督察同伴、街区居民对她犹如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远方男友与闺蜜书信传达的真诚关心,以及书籍给她的力量和慰藉,无不鼓舞着格蕾丝在轰炸中不惧炮火、奋勇当先,全力以赴地救助灾民、灭火抗险。

一、不是亲生父母,胜似亲生父母的骨肉情

韦夫人是格蕾丝母亲的生前密友,她仁慈仗义、强悍能干,把孤苦伶仃的格蕾丝从乡下接到伦敦,对格蕾丝及她带来的闺蜜薇芙付出了慈母般的爱:

不仅供她吃住,还几经周折,为她谋得一份书店管理员的工作;

在食品供应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竭力保证两位女孩和儿子吃得健康营养;

当格蕾丝因兼职空袭安全督察员,出生入死地救助灾民,顾不上家里时,韦夫人毫无怨言,默默为她做好一切,做她坚强的后盾;

得知格蕾丝要去与刻薄*舌的书店女老板商谈代售书籍,韦夫人也冲在前面,唯恐她受到刁难……

韦夫人无微不至的母爱,给了格蕾丝无穷的战斗力量。同时,幸运的格蕾丝也沐浴着书店店主埃文斯先生严父般的关怀。

为避免格蕾丝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埃先生警示她不要和飞行员乔治谈恋爱;

看到格蕾丝面对轰炸、灾难,恐惧到即将崩溃,埃先生及时地宽慰她,为她祛除畏惧;

听到格蕾丝懊恼自己能力微弱,不能为灾民多做贡献,埃先生真挚地给她肯定与鼓励;

而格蕾丝能克服自卑心理,为居民读书,也借助于从埃先生这里汲取的大量勇气……

格蕾丝从两位老人这里体验到了如父母般浓厚的骨肉亲情。

这份亲情,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勇气,去抵抗灾难,救死扶伤。

二、互助互爱的患难友情

危难之中见真情,灾难把整个社区的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

这一点在格蕾丝与督察员同事斯托克斯先生之间体现得尤为深刻。他们一起经历枪林弹雨,一起救死扶伤,在面对可怕的尸体、残忍的灾难现场时,斯先生堪称格蕾丝的精神支柱。

有了他的陪伴和鼓励,格蕾丝逐渐战胜恐惧,在灾难面前快速成长为一名临危不乱的英雄女子。

年轻的季德林夫人,是书店的老顾客,正是她,在地铁站与格蕾丝一同躲避空袭时,热切地恳求毫无自信的格蕾丝朗读书中故事,开启了格蕾丝为居民读书的里程。此后她每场必到,为读书会默默服务,更帮羞涩的格蕾丝坚定信心。

此外,还有杰克、吉米、莎拉、内比斯特夫人……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给几度消沉的格蕾丝送去温暖和友爱,给她撑起重担的力量。

三、真挚的闺蜜情与深切的爱情

闺蜜薇芙与飞行员男友乔治,是格蕾丝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

英国对德宣战后,伦敦许多有志青年选择为国效力,奔赴前线,薇芙和乔治也在其中。

但是地理距离并没有拉开他们的心理距离,他们书信不断,互诉衷肠。

只有在薇芙面前,格蕾丝才能真正放开自己,毫无顾忌地袒露心底的脆弱、沮丧和胆怯,把压力宣泄出去。而薇芙,最了解她,也最知道怎么样开解她,总能让她放松下来。

虽然远在前线,薇芙却给予格蕾丝精神上的扶持和陪伴,让格蕾丝从未失去对未来、对美好生活地期待。

格蕾丝与男友因书结缘,但刚刚相识就被战争分开。两人鸿雁传书,在思想交流中愈加情深意切,这给予了格蕾丝莫大地安慰与支持。

乔治每次写信,都会向格蕾丝推荐经典名著,格蕾丝由此逐渐爱上阅读。书中主人公都是历经磨难后实现成长,让格蕾丝既感动又敬佩。

受乔治的鼓舞,格蕾丝将一本本好书读给避难的人们听。告诉他们,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有书籍为伴,就永远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格蕾丝将汇聚到自己这里的亲情、爱情、友情,转换成勇气、坚强和仁爱,融进抗灾和救助街坊的行动中。

她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一份份人间真情传递出去:主动去帮受灾书店代卖库存、说动韦夫人收养两个孤儿、朗读精选的图书安抚避难的居民……

虽然没有上战场,她却用自己的真情影响着一大批人重振精神、坚定意志,顽强地抵抗过德*残酷地轰炸屠杀,最终迎来胜利。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有着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魔力,它让我们明白:

依靠真情,能支撑起一颗坚韧的心灵,不被艰难击倒、不被险阻吓坏;

依靠真情,人们亦能互相搀扶,坚强起来,挺过危难。

这本书的作者玛德琳·马丁,是一位美国历史小说作家,她对战争有着独特的视角,也痴迷于对历史的探讨。她曾在德国*营中度过大半个童年,如今被誉为《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者。

她以深厚的历史学识为底蕴,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伦敦人民不惧战争杀戮、百折不挠的英雄品格。

伦敦民众在狂轰滥炸中经历了生死离别、失去家园的痛苦打击,作者在叙述他们由最初的生疏敌对、只顾自家,转变为互助互救、在读书会中团结成一个温暖大家庭的过程中,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波澜乍起,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光辉,扣人心弦又令人倍受鼓舞。

这本书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境界之光,已热销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感动百万读者,不愧于“亚马逊图书全分类总榜第1名”的称号。

原创不易,码字不易,小伙伴们都懂的,谢绝抄袭。

(网图侵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