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9750000个主演,这才叫顶级大戏 [复制链接]

1#

今天,年高考第一天。

你是否会回想起那个炎热潮湿的夏日,握着2B铅笔手心冒汗的18岁?

对于不同的人,高考有着截然不同的滋味。

有的人怀念那段自律奋斗的时光,有的人则打死也不愿回到那压抑机械的日子。

复习策略,解题技巧...

抱歉,鱼叔现在也不会了。

然而,鱼叔始终觉得长久以来我们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和家长从来没有把「为什么要高考」这回事讲清楚。

你,以及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参加高考呢?

常见答案有两个:改变命运,和对的起父母。

这两个说法有道理,但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来说,其说服力正在渐渐消失。

容我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改变命运。

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手段。

低层家庭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意味着你以后会拥有一份更体面的工作,不用像父辈一样面朝*土or在工厂车间没日没夜赶工。

央视纪录片《高考》里来自甘肃省会宁县的刘洋洋就是这样。

她是个孤儿,从小父母双亡。

被年迈的奶奶拉扯大,依靠务农的叔叔李克明提供上学费用。

而叔叔一个人要同时支持4个孩子上学,负担可想而知。

恰恰在刘洋洋备考这一段时间里,奶奶又反复经历病痛,靠着想看一眼洋洋考上大学的愿望,强撑着最后一口气。

她没有更好的路可以选。

无依无靠,只能咬着嘴唇低着头,拼命学习才能活下去。

刘洋洋的经历真实而动人,然而说实话,她的经历也是极端的。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孩子来说,已经不再面临纯粹的生存危机。

第二,对的起父母。

这个理由不仅正在丧失说服力,甚至偶尔还会起到反作用。

同样是来自于纪录片《高考》里,毛坦厂中学的吴世康成绩下滑了,从年纪名掉到了0名。

他父亲一下子就受不了。

两夫妻本来商量着「揍一顿」。

最终还是选择了更文明的方法,苦口婆心来劝说。

「我们给你吃给你喝,也不过分要求你,也不想给你好大压力...但你的成绩越来越不如意。」

吴世康的父亲,为了全力陪伴儿子上学,把本来经营的工厂关掉,来到毛坦厂中学做一名小保安。

言下之意,「你怎么对得起我的牺牲?」

中国家长们固然艰辛,但他们太不擅长「说服」了。

他们习惯威严地下达命令,拉不下脸来跟孩子进行平等深入的沟通。

翻来覆去就是「不懂父母辛苦」,「你会后悔的」,「听我的话」等陈词滥调。

带有「亲情绑架」意味,还动不动棍棒伺候,在孩子看来会显得虚伪而无理。

所以吴世康会觉得父亲是在享受帝王的感觉,自己不过是他的一个低眉顺眼的臣子,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这样模模糊糊被推上独木桥的青少年,又如何能坚定地走下去呢?

所以我们见多了半途而废,心态崩溃的考生。

以上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源于一种长久以来中国人贫乏生活的心酸经历。

吃了太多苦,不想让孩子再吃苦。

这种想要过上更好物质生活的动力,催促一代又一代人往前飞奔。

可是,对于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来说,受到父母和学校象牙塔的保护,来自真实生活劳作的「心酸感」正在渐渐丧失。

十五六岁的孩子,10块钱就可以在网吧里嗨到飞起。

大家玩同一款游戏,追同一部剧,饭同一个爱豆,吃一样的汉堡炸鸡快餐.....这个世界正在使出各种花招,让你误以为你和其他人都是平等的。

直到你高考失利,走上社会,在中午的烈日下搬砖,羡慕别人穿着华丽地进出高端写字楼。

这时候你才发现,原来当初父母没有骗自己,后悔。

然后你把上大学的愿望转嫁到自己儿女身上,重复以上轮回。

娱乐来的太轻而易举了,遮蔽了这个世界的残酷,而中国社会还远远没有走出丛林法则。

对于这一点,鱼叔觉得《龙樱》这部日剧切入的角度最为犀利和彻底。

阿部宽饰演的律师,来到一所烂学校,动员这些Loser学生们去考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

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失败者」。

失败并不是某个人自我导致的结果,而是一种被别人施加的状态。

「失败就意味着,被人欺骗」。

学生们搞不懂,被谁骗?

被操纵社会规则的「聪明人」所骗。

「社会有社会的规则,要生存就要跟着规则走。但是啊,这些所谓的规则,全都是由头脑好的人制定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规则,都是头脑好的人,为了自己能获利而去制定的。反过来,对他们不利的事情,就会巧妙地隐瞒...例如税金,养老金,保险,医疗制度,薪资系统,这些全都是头脑好的人,故意做得让人很难弄明白,那样的话就能从那些不懂得思考的笨蛋手里,多捞到一点好处。」

这段话简直太狠辣了。

剧里有个例子,山下智久所饰演的学生,为了凑钱给父亲还高利贷,典当了自己心爱的乐器。

卖的时候,老板说这只值3万日元(约人民币)。

过不了几天,山下智久路过这家店的橱窗,赫然发现自己的乐器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标价为18万日元,整整翻了6倍,而且很快就被卖掉了。

他愤怒地冲到店里,想跟老板理论,但也无力反驳。

就像阿部宽所说的「弱者总是被人剥削」。

*辣而恳切。

日剧里的例子是编造的,那么我们再看一个真实的中国故事。

中国的大学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本,二本,三本,专科以及独立学院。

一本和二本院校教学资源好,就业机会多,学费还便宜。

三本,专科以及独立学院的资源弱,反倒学费贵,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插入一句,现在很多省份已经将二本和三本合并,统一称为二本,没有三本这个称呼了。但也只是称呼上的变化。

在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里,第8集《出路》讲到「读书致贫」,就切开了一个小口子,让你看到了当中的猫腻。

不过又是一个「聪明人骗笨蛋」的故事。

王振祥是一所名叫「弘博软件教育学院」的老师,高考结束的暑假里,他会前往湖北省各个小村镇做招生宣讲。

他做宣讲的时候,动不动就拿出某某毕业生月薪过万的案例。

而这所学费一年的学校,实际上是个野鸡大学。

王振祥背地里知道「严格来说,我们是一个公司,不是一个学校。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了钱,再把他弄走,就可以了。中间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学校从来不会管你教得好或是不好。」

农村孩子最好骗。

因为「城市小孩不上当啊,城市的小孩他自己得到的资讯多,他晓得你这个是怎么回事。你说那些农村里的小孩上大学之前连电脑是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三年下来的学费生活费加起来至少6万。

为了这一张是而非的「大学文凭」,有的农村家庭卖猪卖羊,甚至把房子都卖了,最后从野鸡大学里毕业的孩子依然找不到好工作。

你看,被强者欺骗,弱者更弱。

你不跺脚?不愤怒吗?

很多时候,人被庞杂的社会现象弄糊涂了,看不清自己真正的要去对抗的东西。

而《龙樱》这部日剧最棒的一点是,它教会你愤怒,让你意识到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并不该理所应当。

据统计,年全国共有万名高考考生,人数创下近8年高考新高,比去年增加了35万人。

因为考生大多是00年出生的孩子,为了图「千禧年+龙属相」的吉利,这一年的出生率特别高,竞争也是史无前例的。

各省市的考生数量差距非常大,北京只有6.3万考生,而河南省则有98.38万。

我们再看一下年的一本录取率:

北京地区一本录取率高达30.5%,河南只有7.8%。

这个百分比数据明确说出来就是,*策规定北京个学生中,30个可以上一本;而河南考生人当中,只有7个能上一本。

同样的高考,不一样的标准,这是教育资源的重大倾斜。

连「被倾斜」的孩子都意识到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

你不跺脚?不愤怒吗?

可是,没用,因为你不是规则的制定者。

所以我们要参加高考的原因残酷而深切:不想要再被骗,被愚弄,被欺负。如果有所能力,更要爬到高处,改变不公平的规则。

说到这里就有点丧了,高考的选拔率摆在那里,注定有一群人上不了大学,他们又要怎么办?

不是全然没有希望。

谁说人生只有高考一条路?

纪录片《高考》第三集,讲到位于上海的一所名为「久牵」的公益机构,这是年还在复旦念研究生的张铁超发起的。

志愿者去农民工子弟小学,教授这些流动儿童合唱,话剧等艺术活动,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追寻梦想的勇气。

随着孩子长大,问题开始出现。

因为总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孩子无法在上海继续上高中和参加高考。

要么回家上高中,要么留在上海上中专,前者要承受家庭分离和新环境适应问题,后者所能提供的学历又有点低。

此时,他们发现了第三条道路——出国。

世界联合学院(UWC)是当今世界独具一格的全球性运动教育,提供两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在全球有17所学院,并与世界多个国家有着合作关系。

它面对全球15-18周岁之间的青少年进行招生。

久牵的孩子们,比不了上海各重点初中的孩子们,而作为农民工子女这一身份反倒成为了他们独特的优势。

在纪录片里,至少有3位久牵的孩子通过这一途径,拿到奖学金去往国外留学预科,并成功申请了本科大学的奖学金。

林兰兰当初来上海时,是一个典型的害羞胆怯的农村娃。

但在年时,她拿到去英国伦敦的全奖学习机会,自信而昂扬。

世界上有很多实现梦想的途径,不要被高考这一片叶子遮蔽了目光。

考卷上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人生的正确答案有很多个。

重要的是「不管考上还是没考上,都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你们要挺起胸膛,理直气壮地活着」。

助理编辑:春大鲸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独立鱼招聘:简单粗暴,干掉烂片

「直男」姜文

这是儿童不宜的儿童片,也是成年人的恐怖片

万分之1的失误,才有了这部电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