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评一边倒的戏剧新生活,为何没成声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图片来源

豆瓣

文丨数娱梦工厂,作者丨王莹,编辑丨友子

《戏剧新生活》上周播出了第七期。

在最新这期节目里,*磊教彭昱畅做饭的场景,与两人之前在《向往的生活》的表现形成了联动,因此也收获了不少热度。

很多观众注意到《戏剧新生活》,都因为欧阳娜娜、魏大勋、彭昱畅等明星的参与,但很快这档综艺就成了他们心中的“神仙节目”。

播出7期,豆瓣评分9.3,拉来*磊、严敏等知名综艺人坐镇,《戏剧新生活》的品质有目共睹。虽然节目热度和出圈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从数娱梦工厂采访的行业人士来看,这档综艺还是获得了戏剧爱好者的广泛认可。

在一些戏剧界人士看来,这档节目更像是乌镇戏剧节的一场大型衍生——节目发起人有*磊、赖声川,拍摄地放在乌镇,此外邀请的8位戏剧人大多也是乌镇戏剧节的常客。

小众文化和综艺节目结合,已经成为近年综艺出圈的常胜配方。此前《声入人心》曾掀起一阵音乐剧热潮,更不用说《中国新说唱》《这!就是街舞》等节目对说唱、街舞文化和其背后产业的巨大贡献。

戏剧作为文学性较强的舞台艺术,和综艺这类大众娱乐一直存在距离。作为国内首档戏剧类综艺,《戏剧新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戏剧从业者的生存现状?而从专业戏剧人的角度,这样一档大众综艺,能为国内戏剧行业带来多大影响?

“传播戏剧本身是节目最大的意义”

3月9日,《戏剧新生活》节目主办的乌镇杯戏剧大赛圆满落幕。所有参赛作品的完整版视频也都上线了爱奇艺对外公开展示。

对于很多参与这次比赛的剧团而言,节目的这次比赛和往年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单元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戏剧新生活》是由*磊、赖声川发起,严敏团队制作的一档戏剧人生存节目。在节目中,8位戏剧人需要通过戏剧演出换取生活成本。

*磊、严敏、赖声川,是这档节目最大的招牌。播出近两个月来,节目豆瓣评分稳定在9.3-9.4,在今年上线的国产综艺中数一数二,但依然不足以让这档综艺出圈。

在多位戏剧人看来,戏剧作为小众文化,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和综艺结合,已经是十分难得,其存在本身其实就非常有意义。

“这是一档我们行业需要的节目。”三一戏剧公社的创始人、戏剧导演刘旖对数娱梦工厂说。她的剧社也参加了本次《戏剧新生活》举办的乌镇杯戏剧大赛。

去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刘旖目前就职于广州一家演艺集团。年还在读研究生的她和几个兴致相投的同学共同创立了“三一戏剧公社”,曾赴爱丁堡戏剧节进行公演。

“对我个人而言,这档节目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呈现了真实戏剧创作的过程。我会好奇这些人他们是怎么创作的、怎么选择曲目、怎么理解、以及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去创作出来一个小剧场作品。另外对于行业来说,很明显它其实更希望通过综艺的方式将戏剧这个东西传递给更多的观众,让大家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尽管目前来看力度还有限,但对于行业来说是一种积极信号。”刘旖表示。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性较强、门槛较高的小众文化,和综艺这种大众的娱乐方式天然存在一定矛盾。这档节目难得的地方在于,比起追求热度话题等市场导向,它更接近于一个充满情怀的“人情”节目。

“戏剧是舞台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导致了它本身在数字化传播上是有困难的。戏剧是一个比较长而且慢热的东西,不像脱口秀、说唱、街舞,三五分钟就很快能吸引人,所以它在和综艺的结合上受到很多限制。”戏剧自媒体“好戏”的创始人、主编魏嘉毅对数娱梦工厂分析。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戏剧行业发展这么多年,过去一直没有一档类似的节目出现。

发起人*磊、赖声川不止一次公开表示,通过综艺的形式推广戏剧,让更多人知道戏剧的存在、增加对它的了解从而选择走进剧场,是《戏剧新生活》这档节目的初衷。

“《戏剧新生活》这个节目最难得的是他们这群人。*磊、严敏都是娱乐行业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们能找到一个方法去把戏剧用一种新的模式向公众传播,突破原本艺术形式上的限制,找到一种能与市场平衡的方法来尽可能地将戏剧魅力展现出来,是很不容易的。”魏嘉毅认为,“而且它不只是用戏剧作为一个幌子,然后用娱乐的东西去迎合市场,而是真的传播戏剧本身,这是节目最大的意义。”

只能代表乌镇戏剧节审美?

冲着*磊、赖声川去看《戏剧新生活》的观众很有可能会失望,因为他们并非节目的重点。

节目主角其实是丁一滕、赵晓苏、刘晓晔、吴彼、刘添祺、修睿、刘晓邑、吴昊宸八位戏剧人,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曾经参与过《欢乐喜剧人》的修睿和在《欢乐颂》中扮演应勤的影视演员吴昊宸。

(节目邀请的几位戏剧人,最左为曾参与《欢乐喜剧人》的修睿)

不只是圈外观众,对于一些行业人士来说,这些嘉宾其实也有些陌生。

本次乌镇杯获奖团队、“焊神”剧组的三位成员对数娱梦工厂表示,他们对于节目中几位戏剧人其实并不熟悉。本科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刘旖介绍,因为和北京戏剧圈接触较多,对几位嘉宾有一定了解,但她也表示更多是间接接触,“都不是太熟悉。”

但对于喜欢戏剧的观众尤其乌镇戏剧节常客来说,在节目中倒是能发现不少惊喜。

如刘晓晔曾主演《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丁一滕是国内青年导演的代表人物,吴彼是乌镇戏剧节青赛的评委之一,刘添祺则凭借《鸡兔同笼》获得了年乌镇青赛的冠*……他们和乌镇戏剧节可谓关系匪浅。事实上,《戏剧新生活》能够出现,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去年乌镇戏剧节停办。

能在全国首档戏剧综艺中作为代表出现,这些戏剧人以及他们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体现出中国戏剧的水平?

“我看下来也有一些很喜欢的戏。它可能代表了一部分乌镇戏剧节的审美,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戏剧。”刘旖介绍。

一部分原因在于,节目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和正式戏剧演出的水准是不对等的。

“我们日常一个戏最短的排练时间也要一到两个月,他们在时间和资源都这么有限的情况下所创作的东西肯定不能代表他们的最佳水平,而通过电视的形式传播和现场的效果也很不一样。”刘旖介绍。

在综艺这一形式下,戏剧作为舞台艺术的魅力打了折扣,节目又不得不兼顾一定综艺效果。

魏嘉毅介绍,节目播出后,也有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这档节目其实有些地方是片面的,比如戏剧、剧场其实有很多种,并不是每个戏剧人都是这么穷,剧组的经费也并不是每天都紧张。

“但这毕竟是一档综艺节目而不是纪录片,只能说这档节目呈现了一部分戏剧人的生活和创作模式,就这个方向上来说,他们绝对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好评连连,为何没成第二个《声入人心》?

小众文化与大热综艺结合,成为近年来小众文化破圈的常见模式。早年间《中国新说唱》《这!就是街舞》都将说唱、街舞等小众文化推向大众。

如果说说唱、街舞和戏剧的门类差得有点远,此前大火的《声入人心》更适合作为《戏剧新生活》的类比项,节目不仅发掘了阿云嘎、郑云龙、周深等演艺新人,甚至带动了不少音乐剧的票房。

但显然,《戏剧新生活》并没有掀起像《声入人心》这样的风潮。

“声入人心本质上还是一档音乐节目。音乐剧和话剧不太一样,音乐剧在整个戏剧门类里是比较通俗娱乐的,剧情简单表现力强,会有个人偶像色彩在里面,是适合用综艺来表现的。但《戏剧新生活》这个节目更多在讲话剧,话剧是一个互相配合的东西,文学性也比较强,所以注定是慢的。”魏嘉毅对数娱梦工厂分析。

刘旖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声入人心》能够带火音乐剧行业,更多是因为出现在节目上的一些音乐剧演员火了,但节目本身其实并没有在传播音乐剧。

显然,以话剧为主的《戏剧新生活》在流量上并不占优势。

音乐剧可以用一首歌来打动观众,观众就算不了解剧情,依然能通过旋律理解其中的情感起伏。相比之下话剧要用一场戏来获得观众的认可就要难得多,这不仅仅表现在话剧的创作和呈现上,也表现在受众的接受程度上。

《戏剧新生活》中也有不少片段打动了观众,让他们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比如《养鸡场的故事》中想要去看海的小兰、《鸡兔同笼》中的父女等。

(《养鸡场的故事》)

有观众在看完戏后表示,直到看到最后一刻,前面铺垫的情绪才全部爆发,从而被打动。

显然,沉浸到三十分钟的戏里去感受一个故事,比欣赏三分钟的歌曲要更加困难。

话剧更浓厚的“学术气质”,也使其欣赏门槛也更高一些。

如节目中有大量如质朴戏剧、格洛托夫斯基、欧丁等普通观众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尽管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节目组还加入了小课堂的环节,但仍然提高了观看的门槛,削弱了娱乐性。

另一个层面则要归结于节目的节奏。相对于竞演形式的《声入人心》,《戏剧新生活》是一个十足的慢综艺。

虽然请来了不少明星,节目的主线还是聚焦*宾们排戏、演戏、卖戏、以及戏剧人的日常生活琐事,自然缺少话题点,也缺少其他综艺节目所具有的强烈的戏剧冲突。

“不可能说一个节目就突然带火一个文化的,像之前的说唱、街舞也做了很多节目和铺垫,这个节目也是一样,它能让更多人了解剧场、戏剧是什么样的,是一个起步。”魏嘉毅认为。

民营戏剧活跃,明星跨界助力

从《戏剧新生活》中,观众可以了解戏剧创作从创意、剧本、排练、演出、售票等一系列过程。但这些并非戏剧行业的全貌。

可以注意到,参与该节目的嘉宾多是导演、编剧、演员等戏剧创作者,这些人普遍缺乏经营、管理经验,这就导致了他们在筹资和卖票时尤为艰难。《戏剧新生活》甚至第一期讨论的话题就是“戏剧能不能挣钱”。

“我看他们在讨论戏剧挣不挣钱以及谈投资赞助问题时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缺一个制作人。”前述“焊神”剧组的制作人对数娱梦工厂感叹。

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节目效果需要,但反过来说,反映的其实是以往的戏剧行业的现象。

刘旖以她的三一戏剧公社举例,尽管剧社小,但却有负责找钱和卖票的制作人,以及负责作品质量的编剧和导演,这三类角色是剧组的核心。

近年来高校学科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供应的完善。比如年全国各大院校开设的艺术管理类专业,近年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

而民间剧团和戏剧节的发展对行业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的代表就是乌镇戏剧节。

细数国内民营剧团,孟京辉和赖声川团队显然是头两个,此外还有北京的鼓楼西、繁星剧社等。但这些团队有一个共同的联系,就是自年开始举办的乌镇戏剧节。

乌镇戏剧节举办8年以来,已经成为民营戏剧节的顶流。据统计,年举办的第六届乌镇戏剧节的参与人数已经超过万人次。每年8月份的抢票也成为戏迷们的头等大事,比如年开票1小时,便售出了91%的票。

一票难求的乌镇戏剧节逐渐成为戏剧领域的盛会,带动国内戏剧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明星效应分不开。除了发起人*磊,其评委会成员何炅、艺术委员会成员濮存昕、孙红雷、袁泉、*、*等等,都是影视圈非常有影响力的艺人。

反过来,近年来影视明星大量参演舞台作品,也为戏剧出圈带来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如早年间*磊、何炅演的《暗恋桃花源》,袁泉主演的《简爱》,*、许晴参演的《如梦之梦》,何炅主演的《水中之书》以及倪妮主演的《幺幺洞捌》等等,都带动了大批明星粉丝观剧。

(何炅长期出演《暗恋桃花源》)

“以前我们也会担心说影视演员来演话剧能演好吗,但我接触到的很多影视演员都是真心爱话剧,也真的有花时间认真排练。”魏嘉毅介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戏剧新生活》的出现,可以理解为戏剧行业为向更广大观众,又迈近了一步。

“做枪手写电视剧也比话剧挣得多”

无论节目上下,很多做戏剧的人都耻于谈钱,但经济压力其实是目前国内民营商演戏剧最大的问题。

刘晓邑和吴彼在节目中曾谈到戏剧排练经费,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都非常真实。据了解,目前的市场行情下,民营剧团的排练费每天为-00元,国营剧团排练费每天为50-元,后一类因为剧组人员均为剧团员工,有固定工资,所以相对便宜。

魏嘉毅介绍,按照一部戏正常的排练周期1-个月,第一轮演出从3场到10场不等,如果票房不好就没有后续演出,意味着排练费和演出费构成一个话剧演员几乎全部的收入。而一个普通的话剧演员的演出费市场价在-0之间,中位数在0-每场。

按照这样的算法,一个初出茅庐的话剧演员一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显然很难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生存。而行业顶级话剧演员,就算一年演出00场,天花板也就万,但这样的演员在全国范围都屈指可数。

如果说这只覆盖了演员的部分,那整体看一个戏的成本可能更加直观。

按照市场价,排一个小剧场话剧的成本在50万左右,北京小剧场的平均票价在00出头,平均上座率在6-7成,一般要演到15场左右才能回本,这还是比较能卖座的戏,而这类戏在整个市场里也就占两成。

(一场小剧场话剧的票价)

和低收入相对的,是话剧行业的高要求。话剧的文学性和不可复制性使得其不仅对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者要求更高,单场成本也更大,然而相对于影视而言,它的受众面更窄。

付出和收入之间的矛盾也就导致了戏剧行业大量人才的流失,很多戏剧学院的毕业生最终都选择进入了影视行业。

“如果说为了梦想你拿一半工资,那还可以接受,但是十分之一呢?大家是不是都走了?”魏嘉毅反问。

戏剧科班出身的小怡已经从事影视编剧三年,她对数娱梦工厂感叹,戏剧更多只能作为一个梦想,而非一份职业,因为一份职业首先要做的是养活自己。“但写话剧真的不挣钱,就算前期做枪手写电视剧也比写话剧挣得多。”

“我们很多同学都去了影视传媒行业,单纯靠做戏真的很难养活自己。就像我虽然有自己的剧社,但其实也还是靠*府发的工资在生活。”刘旖介绍。

出现在《戏剧新生活》中的8位戏剧人,除了导戏演戏也都各有“副业”。如赵晓苏也是影视演员,吴彼做综艺,刘添祺开了个自己的培训班。

国营剧团是戏剧院校毕业生青睐的稳定去处之一,但众所周知,国营单位尽管较有保障,但此类单位每年的招收新人的名额十分有限,且创作空间相对受限,收入其实并不高。

刘旖告诉数娱梦工厂,她毕业后之所以去离家较远的广州工作,原因之一便是现在单位给她创作的空间比较大,有机会做自己的创作,“像我很多同学毕业后都在做一些红色主题或者是晚会演出的东西。”

和戏剧收入少相对的,还有学习戏剧的付出。吴彼在《戏剧新生活》中也曾表示,如果说从小花了那么多钱学艺术只是为了赚点钱活下来,他是不能接受。

无论是从小学艺的花费,还是大学学费,戏剧专业的学生都比其他专业投入更多。如中戏、上戏本科一年的学费为1万左右,而很多非艺术类专业的学费则在6-7左右。

国内商演戏剧出圈难,票价贵还是观众不懂?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年全国话剧市场票房为6亿人民币,儿童剧市场为10亿,这其中包括所有盈利和非盈利机构的收入。

同年美国百老汇的商演票房为18亿美元,英国伦敦西区的票房为7.6亿英镑。据魏嘉毅估计,国内商演戏剧市场的规模的0-30亿,这包括了所有话剧和音乐剧。

相比于上百年历史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国内的戏剧还处于起步阶段。

“剧场少、票价贵、时间长、欣赏门槛等这些都是原因。”魏嘉毅表示,但最基本的问题还是大众对戏剧的认识有限。国内的剧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一些省会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基本上很少。

“就算我给我的一些同学推荐一个好看的戏,他们基本上也不会去看,一个是因为在本地看不到,二就是他们不感兴趣,这和我们从小缺乏戏剧教育有关系。”刘旖说。

另一个影响戏剧出圈的重要原因是戏剧演出整体票价偏高,且其观看价值和票价的不对等。

看一场开心麻花的演出,均价在80左右,但是看一部类似的电影的花费只需要40-50元。对普通观众而言两者娱乐价值是差不多的,而剧场显然没有电影院普及、方便。

(*、*年出演开心麻花戏剧《乌龙山伯爵》)

很多戏剧专业出身的人都承认,自己很少会花钱去看国内的戏。这并非是崇洋媚外,而是因为外国戏剧发展更早更全面,整体水平确实比国内的戏要好。

尽管票价这么高,但国内整个戏剧行业的商业规模依然较小。

长演多年的卖座话剧《暗恋桃花源》平均票价为80元左右,而全明星版的平均票价可以达到元左右。但就算是这样广为认知的作品,二十多年来观众也就几十万人。

为了刺激市场,近年来全国各大剧团和地方戏剧节、艺术节都引进了很多国外戏剧,形式各异。

当中知名的作品包括年国话引进的《战马》、年上海文广集团引进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此外还有大量来自NTlive的经典作品,如英国国家剧院的莎士比亚系列。

此外也有很多戏剧是对外国作品进行中文版改编,如《白夜行》。相对于原创剧目所带来的风险,显然已被市场验证过号召力的剧本和IP更为保险。

对国内经典IP作品的重新演绎,如新版的《茶馆》,或者是影视文学IP的舞台化改编也是市场的广泛选择,如早年的《盗墓笔记》《三体》等,也是新戏剧相对更保险的选择。

”外国引进项目是好的,但我觉得我们现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人的作品变好。”魏嘉毅认为,“文化是有基因的,英国的剧本再好,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事方式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这个戏在英国口碑再好,拿到中国就不一定。”

因此在他看来,现在戏剧行业尤其关键的,应该是注重对新人的孵化和扶持。

“疫情的这一年给国内戏剧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不都是坏的。很多国外的作品进不来,其实就在逼着我们做原创,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也能沉下心来思考和创作。00年我看到的戏比以往的都好,虽然数量不多,但这不失为一个好现象。”

注:编剧小怡为化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