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87512.html《圣道启门颂》之释除暗奇光(二十四)
???
?????班字尔·慈智嘉措
????“如理观察真实义”这一句讲胜观的修法。所谓胜观,就是一种殊胜的智慧。想要解脱或成佛,只修定是不行的,必须要修智慧。用通俗的语言说,经由修定所获的心念平静,主要是以压抑的方式而得,而并非烦恼种子的清除。比如说,我们把沉淀剂放入水箱中,可以使悬浮水中的颗粒沉淀到水箱的底层,使上层的水澄清,如果不摇动它,好像整个水箱中的水都得到了净化。同样的,修定可以使心的表层澄清,但是不净的烦恼仍然停留在潜意识中。如果想要解脱,就必须去除那些潜藏的污垢,而能清除污垢的只有通达真理的般若智慧。所以,为了去除内心深处的不净,我们必须修智慧。
???那么什么是智慧呢?所谓智慧就是对于所观事能观察通达的一种心所。智慧可分三种:通达世俗的智慧;通达胜义的智慧;通达饶益有情的智慧。
一、通达世俗的智慧,是指精通无明处学的智慧。《经庄严论》中说:“若不勤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故为调伏及摄他,并自悟故而勤学。”这就是说菩萨为了自利利他,就要学习或精通五明处学。所谓五明,就是指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1)为了调伏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应学声明学及因明学;(2)为了饶益具缘众生,应学工巧及医方明;(3)为了自悟应求内明。如果不勤学五明,即使圣者亦不会成佛,所以,想求取一切遍知的佛位,那么必须勤学五明处学。如果为了一切众生而成佛,学习五明处学,获得精通五明的智慧,就是获得通达世俗的智慧了。
二、通达胜义的智慧。此处所说的胜义,是指法及补特伽罗无我,如果以比量通达二种无我实性,或由现证无我实性,就是获证胜义的智慧了。
三、通达饶益有情的智慧,即了知正确无误地饶益有情之方法的智慧。
???我们对般若智慧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再简单地讲一下什么是胜观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我前面也已经说过,胜观就是一种殊胜的智慧。既然是殊胜的智慧,那就说明和一般的智慧是有所区别的。也可以这么说,凡是智慧,未必是胜观,但胜观必是智慧。简单地说,胜观就是以奢摩他为基础而生的正行观察的观察慧。因为以正观慧观察实性所获得证悟程度比奢摩他的住分超胜,故谓胜观。《解深密经{汉译本}》中说:“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按藏文,此处有这一句)即于如所善思维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法尊法师在此处加了一个“胜”字,但藏文中没有。)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法尊法师译“若觉”但是按藏文直译“若差别分析”)、若见、若观,是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法尊法师译善巧,藏文亦同。)毗钵舍那。”
???这就是说从分类上区分,修观有四种思择:
一、能正思择:以世俗谛为所缘而正思择。
二、最极思择:以胜义谛为所缘而正行思择。
三、周遍寻思:是指粗分观察,但是单单以粗分观察易入掉举。
四、周遍伺察:是指细分观察二谛之义,但是单单以细分观察易入沉没。
???从修法上区分,修观则有五种行相,即:
一、若忍:于所缘法义,没有疑惑。
二、若乐:于所缘法义,生起兴趣。
三、若觉或者若慧:于所缘法义,清晰分别。
四、若见:心见胜境。或者于所缘法义,能正知、了悟而观察。
五、若观:所现正理因相不舍。
???如是经由修习四种思择及五种行相以予观察,当得当身心轻安乐所摄持的智慧,便是胜观。那么根据《解深密经》,所谓胜观就是一种善分别心各别观察所缘而获得各别通达的心所,这是极为明显,是无法抵赖、不能不承许的。所以,凡是分别都是所断品的说法,是与此经相违。
???此处所说的胜观,是属于智慧度的通达空性的胜观。“真实义”就是指空性,但是这个真实义极难通达,因此,宗大师也说:“颇有多闻诸教法,于正理路亦勤习。内证功德不下劣,然终未达此深处;由师妙音恩善见,以悲愍心我当说。”由此可知,未经聚集资粮、勤学教理而获取正见智慧的想法是极为荒谬的。所以,若想获得通达无我真实义的胜观,必须要如理观察。如何如理观察呢?首先依止一位正确无误地能给人讲真实义的善知识,然后遍求多闻,于所闻之义如理思维。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讲了十二分教,但是由于所化众生的根机之差,佛所讲的经,不一定都是可以按字面意义来理解的。因为佛所宣讲的经有了义和不了义经两种,所以必须如理思维抉择了义与不了义经;但是仅凭我等凡夫有情的智慧,想抉择了不了义经的差别而通达真实义并非那么容易,因为佛教内部四大宗派安立真实义的见解不尽相同,小乘的有部及经部派两宗不主张佛经有了义不了义的差别。大乘有唯识派和中观两宗,就有了义不了义的不同见解。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若不依二大车轨欲求真实义者,如同生盲无牵导者而往险处。”如果不依靠龙树及无着二大车轨的论著,盲目地安立真实义如同没有导盲的生盲走向悬崖一样非常危险。因此,跟随二位大师任一而抉择真实义,才不会误入歧途。不管是按中观,还是唯识的见解,了义经应该是圆满究竟的,而不了义经是不圆满究竟的。唯识派的了义不了义是这样安立的:依经文能以词面解释的就是了义经;不能依词面解释的就是不了义经。唯识宗的这种见解是无着大师根据《解深密经》密意而安立的。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无论词面上如何,以空性为主要所诠内容的佛经是了义经;以世俗谛为主要所诠内容的经为不了义经;中观自续派则主张,不仅主要讲空性,而且能够以词面解释无误的经就是了义经,中观派的这种见解是圣龙树大师根据《无尽慧经》的密意而安立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