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道启门颂》之释除暗奇光(二十五)
?????班字尔·慈智嘉措
???那么宗大师的见解是属于哪一派的见解呢?下面我们来读一下宗大师自己所说的这一段话就知道了,《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中说:“今当问云:若二大车,以二种理,分别佛语了不了义。诸睿智王别别解释,彼二意趣,复有多门,其释彼二造论论师汝随谁行?为许何家所立了义,最为究竟?愿当宣说。我作是答:此诸詹部智者严,一切善说皆尊敬;然世出世缘起因(藏文:然而涅轮无欺缘起因),摧坏一切相执境。从月放出善说光,启发慧眼拘母陀;观见佛护所示道,谁不善持龙猛宗!”根据这一段话,十分明显宗大师是持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所以,我们也应该按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来解释此处所说的“真实义”。因此,我们要知道此处所说的真实义就是指“诸法最究竟性质的空性”。所谓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存在的空无,也就是说,一切法都要观待使其形成的因缘条件,没有一样法是不观待条件而独立自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所以说空,那么所谓的空,就是指自性空。因此,如果你觉得因为万法皆空而可以蔑视因果的话,那大错特错了,这就意味着你还离中观正见很远很远;如果你不仅能够通达世出世间二法都是从因生果,因缘和合而生的缘起,而且也能由了知诸法无自性的智慧破除诸所执境,因而不但能够不违越因果规律,而且于任何事都不妄想执著,就意味着你已接近中观正见了,《三主要道》中说:“能见轮涅一切法,从因生果戒不虚,且能破除所执境,彼入佛陀所喜道。”虽然于因果不虚的道理已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对万法皆空的真理亦获证无欺的胜解,但是你还不能显分与空分等齐,或者说缘起与空性不能相辅相成的话,说明你的正见还没有圆满,还要努力,《三主要道》中说:“现分缘起不虚妄,空分远离实执意,若时二者别现见,尚未通达佛密意。”
???那什么是中观正见的圆满标准呢?如《三主要道》中所说:“不复轮替而同时,甫见不欺缘起已,普灭实执所执境,彼时见观察圆满。”何时用不着轮替而同时能了解缘起与性空,或者说了解因果缘起的同时,很自然地能够了解诸法无自性的道理,就得到圆满的中观正见。
???有些人以为获证中观正见并不难,其实持有这种想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明白什么是中观正见。《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故以正理思择观察,觉补特伽罗等,于自性境无少安住,依此因缘,此诸现境杳芒显现并非难事,如此显现,凡诸信解中观宗义,少闻显说无性法者,一切皆有。然最难处,谓尽破自性及无性补特伽罗,立为造业受果者等,至心定解,而能双立此二事者,至最少际,故中观见最极难得。”意思是说,以正理抉择观察俗谛时,觉得补特伽罗等对象在自性境上没有丝毫安住的可能,依这样的因缘关系之上,这些对象便显现各种迷离渺茫景象,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凡诸信解中观宗义,并听闻过少许无自性教法的人都有。但最难的地方,是破尽所有的自性后,把无自性的补特伽罗设立为造业者及感受果报的承受者,对此以发自内心地产生决定,而能以立无自性及如幻而有的人,实在很少,因此,获得中观正见是极为难得的。
???想要对通达空性的胜观建立正确的认识,必须要明白认识空性道理时的一些误区。有些讲空性的人,法与补特伽罗,皆无少许自性,因此,不存在造业者,也不存在受果者;否定见色闻声等一切缘起作用,这种说空法叫“断灭空”,不是中观正见的对象;还有一种破坏缘起的空叫意造空,或者由心计度空,就是指譬如劈开瓶的每一部零件,或者对它的每一个部分进行分解后最终找不到瓶子的那种空,因为它不圆满,所以也不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叫少分空,就是指破少分所遮的那种空:譬如面对镜子的时候,在镜中所现的脸的影像,虽现谛实有然以彼所空,魔术师变幻所现的象马虽现为象马,然无自性的空等,《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如是如幻,有观看者,于象马等执为谛实,幻师了知象马虚妄,亦少分空。”意思是说,对于幻象,有观赏者对于变幻的大象与马匹等执着为真实的大象与马匹,幻师自己了知其象马的虚妄,也是少分空。补特伽罗无独立实体的空也可以作为其事相(例子)。我为什么在这里给你讲这些呢?就是为了提醒一下,安立空性的时候要十分谨慎,不要把这些不符合真实义的现象妄执为真实义。
???通达空性的胜观虽然重要,但是假如离开慈悲的滋润,有堕入寂边的危险;寂止固然重要,但是假如不与胜观相结合,不能全然解脱。因此,若想成佛,必须修菩提心所摄的止观双运道,所以说,“寂止妙观双运道”。也许有人会问,以上已说了很多单修止或单修观都使修道不能圆满的道理,那么有没有止观必须双修的理由呢?譬如很美的一幅画(表征真实义,即空性),挂在墙壁上,有人想去观赏(想通达空性),但是天已黑了(表征无明),什么都看不见,这时候最迫切需要的是一盏很明亮的灯(表征智慧),已找到了明灯而准备观赏的时候,若是被风扰动(表征不具备止),壁画还是无法看得很清楚;或者没有风的吹动(表征有止),但无明灯(表征无观),更是看不清壁画。不仅有明灯,而且没有被风扰动,才能看清诸色。同理,虽有智慧,但是心很散乱,无法获得通达空性的胜观;虽然心比较平静,但没有智慧,更是不会获得通达空性的胜观。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只有心不散乱的无分别定,但是如果没有通达实性的妙慧,那么即使修定上十分用功,一直修到无色顶天的禅定,不但不能证悟空性,而且也无法超脱三界轮回;虽然你有了知无我的智慧,但是没有正定,不能令心专一坚固安住所缘,就不能自在,心一定会为分别风之所动摇,同样不能明见实义,因此必须勤修止观双运道。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这种说法听上去虽有道理,但不知道有没有权威的教典依据?那下面我们就引几部教典看看吧。寂命论师的弟子莲花戒论师在《修次中篇》中说:“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当双修。”意思是说,若瑜伽师单单只有经由观察而生起的了知空性的智慧,犹如灯烛;若没有专注安住于无分别的止,就像风中灯烛易被扰动一样。由于能缘心已有散乱,不能坚固专注安住于所缘境,所以虽然已有证空性的智慧,但是如果没有以止所摄的慧,必也不能生起缘空性的胜观或明了智慧光明。因此必须双修止观。还有佛在《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不见如来种姓,以定力强故,慧力劣故;菩萨虽见而不明显,慧力强故,定力劣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止观等故。”意思是说,声闻不能见如来种姓,因为定力强,慧力劣的原因。菩萨虽见而不明显,慧力强,定力劣的原因。唯有遍见一切,止观平等的原因。因此,这种说法并非我的杜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