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中心评论员*在最近的一个教育论坛中说道:现在的年轻人不缺知识,但是缺少智慧,缺少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智慧。
他认为,现代教师正在逐渐地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智慧的传递者转变。在他看来,如何在未来的教育当中把“智力”变成“智慧”,是一个非常大的时代命题。
他还说了什么?对咱教师都有怎样的启发?一起来看看。
对于我这个岁数的人来说,可能总会想起小时候关于教育的几个字——德智体美劳。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恰恰是这几个字的新时代变化。
我还想加一个:情。
如何教育一代人有“公德”?
过去我们说“德智体美劳”,一说“德”,更多是谈个人的道德或德行。可是对于今天的教育,我们是否要加上“公德”这个词?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德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熟人的世界里,一部分是在陌生人的世界里。
我曾经在飞机上见到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中年男子也许是喝多了,一个男子在机舱里不停地大声说话,他的同伴劝说他小点声,没想到这个男子依然不客气地说:“这里又没有人认识我,无所谓!”
你看,在一些人的内心中,只要进入到陌生人世界,德行便不受约束。因此,在谈论教育的“德智体美劳”方面,作为教育的第一点,今天我们需要谈论如何教育一代人有“公德”。
立“德”首先要塑造公德,更重要的是引导人能守住公共秩序,拥有公德。
一个人要能够把远方的事情当成身边的事情,把陌生人当成亲人。思想中应有这样的观念: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