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224/4342820.html中国公民
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
为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理念,动员公众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身体健康,有必要系统普及相关理念、知识、行为和技能。年9月,原环境保护部提出环境与健康素养概念,筛选出30条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内容,发布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公告年第61号)。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为进一步增强公众环境与健康意识、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生态环境部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年版本基础上,研究修订形成《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及其释义。本次修订,考虑历史的延续和现实工作用语的变化,将“环境与健康素养”修改为“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指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必要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一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人类活动常常在无意中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如对食物、能源和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造成了污染、资源枯竭、森林退化、海洋环境恶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后果,进而危及自身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障人类健康生存和繁衍。
二、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
“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人类源于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人类赖以健康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繁衍与发展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生活、生产场所。环境中有诸多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要素,如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和安全的食物,适宜的气候,丰富多样的生物圈等。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公众福利资源。
环境中既有诸多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有利因素,也存在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如严寒酷暑等恶劣的气候条件,土壤和生活饮用水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异常等。健康的维持与疾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因素与人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以环境化学因素为例,既包括维持人类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各种化学物质,也包括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有*有害化学物质。
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
环境污染可对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既能间接危害人类社会,也能直接威胁公众健康。
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调节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过程中,如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超过一定程度或范围,就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引发疾病甚至造成死亡。近百年来,全世界已发生多起环境污染损害公众健康的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痛痛病事件等,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空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险因素。水资源危机、海洋环境污染、森林植被破坏,以及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给人类生存和健康带来威胁。只有与环境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人类才能真正维护自身健康,保障可持续发展。
-End-
来源:生态环境部
点个在看,让大家都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