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小被骂你怎么这么懒学会高质量懒惰, [复制链接]

1#

导语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A.看两页书就哈欠连连,但是刷抖音两小时不带眨眼?

B.健身卡快到期了,才发现原来一年只去过三次?

C.说好要学一下PPT制作,课程都买了,一次作业没做过?

如果不幸言中,也不能怪你,因为一切都是你的“懒大脑”在作祟。但我们也不能怪它,因为这是它的天性。

懒惰有等级,你在哪一级

大家在小时候有经常被父母责骂,说我们太懒惰吗?就是到了现在,我们也常常说自己很懒,懒得运动、懒得学习、懒得和朋友联系。其实,懒惰有很多种,有的无伤大雅,有的却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我根据懒惰的影响,把它分成三个等级,我们一起来看下。

I级懒惰——没价值的事问问你自己,遇到以下几种情形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1.下班回来,是看一部电影还是写一篇文章?

2.周末的早上,是再睡会懒觉还是出去跑几圈?

3.晚上睡觉前,是刷刷抖音和看本英语书?

事实证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前者明显更不费力,还带来一定的愉悦感,对于这种,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级懒惰。

II级懒惰——拖延症有时候,我们内心知道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还是会做出一系列动作来拖延。比如,老板让你做一份报告,你先打开网页查查资料,一会跳转出来的热点新闻浏览一下,然后喝下水,上个厕所回来,打开WORD文档终于要开始写了。这个时候,闺蜜发信息过来,顺便和她聊两句……写不了两句,哎呀,无惊无险又到六点,拎包走人,朋友有约呢!

有的朋友减肥喊了很多年,但每次的发展路径都是这样的:立下Flag,我一定要每天起来跑步——没有运动鞋怎么行,先买双好的运动鞋——过两天要出差,出完差再开始跑——今天天气不太好,恐怕会下雨——昨晚加班太晚了,要休息下——天气开始热了,跑起来太不舒服了,等天气凉点再跑……承认吧,你就是不想跑!

为什么我们明知道做这件事很重要,还是会无止境地拖延?因为这事太难了!这种因为内心抵触困难的任务而想办法拖延的情况,我们称之为II级懒惰。

III级懒惰——假装勤奋学生时代,我们都遇到过这种同学: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来不敢不完成,每一次模拟题都看似认认真真做,但他总挑自己会做的做——成绩一出来,刚过及格线。

在职场上,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同事:几乎天天加班,看起来总是忙忙碌碌,感觉他的工作量比其他人多好几倍,但事实是他重复了做了那么多次的工作流程,从来没总结过如何提高效率,交上去的资料也经常被老板打下来重做——年终考核的时候,老板勉强给了个“合格”。

还有的人,报各种付费课程,读书营,写作营,训练营,每天各种打卡写作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看似非常勤奋,到最后,书没看基本,文章没写几篇,又开始转战短视频拍摄学习了——折腾下来,啥也没有。

这种看似很勤奋,实则没有产生实际价值的懒惰,带有很强的欺骗性,我们可以把它看做III级懒惰。这种懒惰,实质上是思维的懒惰,它的危害,可比行为的懒惰要严重多了,因为它不但懒,还让你不好意思说它懒。

大脑是怎样偷懒的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愿真正的思考,因为思考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

大脑的重量虽然只有身体重量的2%,但它能消耗掉全身20%的能量。

就因为能量消耗巨大,所以,大脑时刻都注意尽可能地减少消耗。说到这个,要从进化论说起:人的大脑和其他生物一样,都遵循这样的进化原则:当外面的环境变化了,再不改变就会灭亡了,它才会改变;只要环境还适应,还能生存,它就不轻易改变,所谓”敌不动,我不动”。因为自己随便改变是有风险的,也是耗能的,只有尽量保持能量,才能在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及时提供。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大脑的偷懒行为。

最佳进化策略-最省力原则你有没有发现,如果是在进行一个需要用脑比较厉害的活动(比如写报告,看书,或者解数学难题)的时候,会感觉肚子饿得特别快,特别想吃东西,但是如果只是玩手机、看电影,几乎一整天都不怎么感到饿?很多人以为这只是错觉,其实不是的,正如前面所说,因为当大脑在工作的时候,能量消耗非常大。

我们可以把大脑理解成一台电脑,当它开始工作的时候,它的CPU——也就是我们的大脑里面有数百万个神经元在相互传递信息,并把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越复杂的思考工作,就越会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只要可能,它一定会想办法让自己恢复到不用高速运转的待机状态。

直觉脑VS逻辑脑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到: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决定方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理解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可以理解为直觉脑,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总是无意识且快速地工作着,无需大脑给予指导就能自动运行,所以又被称之为快思考。它可以处理一些可以直接作出指导的动作,比如开车时遇到红灯了自然会踩刹车,绿灯亮了自然会踩油门继续往前开。这一切,都是因为经常做,到最后变成自动化的动作。

当系统1遇到了一些需要经过思考、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时,它就会转给系统2。

系统2,可以理解为逻辑脑。它的运作要复杂得多,需要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这种思考比较慢,但不容易出错。比如前面发生了交通事故,路被堵住了,但是你赶着去看一个很重要的会。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应急车道,你知道开过去很可能会被前面的警察拦住,但是不开过去你就可能会错过一笔很大的订单。这个时候,你需要综合评估两种行动的利弊、风险的大小,最终做出当下情况下能做出的最理性的决定。

要注意的是,系统2是比较懒惰的,不轻易出马,只要有捷径,它就会采取系统1的直觉性决定。

这就解释了我们的大脑为什么最喜欢重复的动作。因为重复的动作只需要动用到系统1,而系统1是不需要大脑发出指令的,它自己就可以完成。

当我们明白了大脑是怎样偷懒的以后,我们就该想想,面对这个很重要的懒家伙,我们该怎么办?

高质量懒惰,让你摆脱低质量勤奋

吴伯凡老师提出过懒惰和勤奋都有高低质量之分,其实低质量的勤奋和低质量的懒惰一样,是没有价值的。而高质量的懒惰,则需要我们想办法去激发。

用“奥卡姆剃刀”剪掉所有低质量懒惰和勤奋既然大脑是趋向懒惰的,又是高耗能的,那我们就尽量给它“减负”,就像拿着一把“奥卡姆剃刀”,把所有不重要的事情通通砍掉。

奥卡姆的剃刀效应:由14世纪欧洲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内容的精髓是: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就是“简单有效原则”,不符合这个原则的,通通坎掉。

第一,低质量懒惰的事情要坎掉。

什么是低质量懒惰?比如前面我们说到的“I级懒惰”,也就是那些简单但没有价值的事情。

看电视,刷抖音都是很明显的做起来很简单(只要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可以),但是产生不了任何价值(没听说过谁通过看电视或刷抖音成为专家的),我们就应该把他坎掉。

这些事情没价值,大脑为什么会让我们做?因为它们会产生暂时的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正是大脑很受用的,所以我们更要警惕。

第二,低质量勤奋的事情要坎掉。

那些用表面的忙碌感动自己、有时候也企图感动他人的勤奋,就是一种低质量勤奋。当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大脑前额叶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此时,大脑会把正在学习的东西与已经学习的东西进行对比,如果能比对上,大脑就会把它归类到某一个知识上,然后它就不工作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喜欢看同样的知识的原因。

我们前面说的III级懒惰,那些看似天天加班、学习,却从不用脑思考的行为,都是属于低质量勤奋,就像那群忙得晕头转向的小蚂蚁们。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喜欢低质量勤奋?因为这种勤奋是没有太多难度的时候,但是当我们在做的时候,它又能给大脑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因为有了这种满足感,所以大脑会下指令继续去做类似的事情。没办法,谁叫大脑不喜欢主动思考呢。

我们很多人是不是跟小蚂蚁一样,整天忙忙碌碌,到头来却不知道忙些啥?尤其是在事情繁多且杂乱的时候,只顾着处理各种琐事,真正重要的事情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懒蚂蚁效应:高质量懒惰在理解高质量懒惰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个概念——懒蚂蚁效应。

日本研究小组做了一个试验:把蚂蚁分为三个小组,每组30只,观察他们的行为。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工作,寻找、搬运食物,但有少部分蚂蚁整天无所事事一样地东张西望。研究人员在这群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把这群蚂蚁称为:懒蚂蚁。然后研究人员断绝了整个蚁群的食物来源。这时候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突然都不知所措了,而那些“懒蚂蚁”们却挺身而出,带领蚂蚁们向他们侦查到的其它食物转移。

这些“懒蚂蚁”们整天逛来逛去是在做什么?其实他们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侦查和研究,探索新的食物来源。他们看起来懒于杂务,但实际上是勤在最重要的点上,这就是高质量懒惰。

那对我们来说,怎么做到高质量懒惰呢?

1.目标明确,刻意练习

大脑虽然懒,但它有很强的可塑性,会逐步适应你强加给它的日益提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大脑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你听说过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吗?

伦敦的出租车司机,要记住25万条街道和城市不规则的布局。研究发现,这些人在成为司机之前,他们的大脑和正常人是一样的,但是在记住了25万条街道之后,他们的海马体躯干和后侧部分的体积要比普通人大很多。

大脑就像肌肉,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越练的强度越大,它们就越强大。

你也许理解了,高质量的懒惰,其实就等于高质量勤奋。

2.举一反三,高效原则

高效原则最重要的就是,不做重复的事、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就像考试做练习题,当我们做到一个数学题型的时候,就要总结出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案。知道怎么做了之后,就没有必要再花20分钟把整道题完整地做出来,这就是在为大脑节省精力,让它可以偷个懒。

对付懒大脑,我们有诀窍

除了前面说的高质量懒惰,我们还可以利用大脑的特点去克服它的“懒惰天性”,这就是——多巴胺效应。

有科学实验证明,当人类完成某项工作或克服某种困难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会让人产生类似愉悦或欲望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刺激大脑进一步激励我们的行动。

多巴胺,一种脑内分泌物,属于神经递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主要负责大脑的兴奋和开心等信息的传递。多巴胺作用于我们的奖赏系统,让我们产生欲望,它还可以让大脑预期奖赏,从而指导相应的行为。

最小起步原则一个任务如果困难程度高,我们的大脑会判断它难度大而倾向于不去执行它。所以,我们得想办法让大脑觉得这是一件挺容易的事情,让大脑愿意去执行它。而如何让大脑觉得它容易,那就是“最小起步原则”,也就是说目标要足够小,越小的目标越不会给大脑造成消耗。

当我们先完成最小的目标之后,它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完成目标之后的愉悦感,这个时候大脑就会判断:原来这个事情这么容易啊,那就继续做吧,接着我们就可以继续下一个小目标。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

1.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2.完成一个小目标;

3.获得多巴胺;

4.在大脑的指导下,再完成下一个小目标。

比如跑步的例子。第一天跑步,不要上来就想跑个5公里。先试试跑个2公里,再不行,走两公里也可以,总之,先迈出第一步。

用愿景和奖励诱惑它大脑是喜欢被赞美和肯定的。如果我们通过学习达成一个有成就感的目标,大脑就会产生很大的愉悦感,从而愿意做出更多相似的行为,所以我们也要懂得用美好的愿景诱惑它。

第一,设想一个目标完成后的美好画面。

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这个画面,想象着当我们成功后,外界给我们的肯定和鼓励。

第二,不断地告诉大脑,只要去做了,就能得到这些肯定。

通过这种方法,让大脑认可这个行动。

第三,提前设定奖励方案。

给自己提前设定一个奖励方案,比如说如果完成就给自己买一个最喜欢的包包、看一场电影,或者一趟期待已久的旅行。这些方案,一定是要对自己的大脑有诱惑力的,得到之后可以让大脑产生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的。

最终,大脑跟我们的心一样,会为了这个愿景和奖励而努力一把。

总结

大脑爱懒惰是天性,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对于低质量的懒惰和勤奋,我们都应该想办法去掉,就像奥卡姆的剃刀把它们通通剪掉。同时我们应该学会高质量的懒惰和勤奋,就像那只看似无所事事,实则掌握核心重点的懒蚂蚁。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最小起步原则来启动我们的目标,用达成后的愿景好奖励措施来让大脑心甘情愿地实现那些可能并不容易的目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