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学中国留学生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是能多到什么程度,如果没有亲自去读过,可能无法有直观的感受。
最近,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更新了年秋季硕士研究生数据,其中明确列出了该学院下属各硕士专业中国学生的数量。梳理一遍之后,不难发现,很多专业基本被中国学生“占领”了。
要特别指出的是,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USCAnnenbergSchoolfor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是美国数一数二的传媒学院。
该学院由美国前传媒大亨Anneberg家族捐款并命名(宾大也有一个以该家族捐款并命名的Annenberg传播学院),在过去几十年,Annenberg家族向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累计捐款总额高达近3亿美元,这也使得该学院极其财大气粗,而不是很多人印象中传统的穷酸文科专业,也不是因为“穷”才多招中国学生。
在学术上,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美国位列该专业的第一梯队;在产业上,该学院占尽了洛杉矶新闻娱乐行业的天时地利。
该学院现任院长WillowBay是美国资深的传媒人士,在不同媒体担任过主持人、制片人和主编;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传媒巨头迪斯尼集团CEOBobIger的妻子。
WillowBay
不夸张地说,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毕业生撑起了洛杉矶传媒娱乐业的半壁江山,该学院开设了近10个硕士专业(见下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专业的学生构成——
传播管理(CommunicationManagement)硕士专业
该专业共年秋季共有名硕士研究生入学,其中国际学生占了70%,而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占比为87%。简单算一下,不难发现该专业年秋季共有91名中国学生,占到学生总人数的60%!
数字社交媒体(DigitalSocialMedia)硕士专业
该专业年秋季共有99名学生入学,其中国际学生78%,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占76%,约59人,超过学生总人数的一半!
全球传播(GlobalCommunication)硕士专业
该专业是南加州大学与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作办学,学生在两所大学分别就读一年,在两所大学各获得一个硕士学位。年秋季该专业共有62名新生入学,其中国际85%为国际学生,国际学生中80%为中国学生。计算一下,中国学生大约为42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3。
新闻学(Journalism)硕士专业
南加州大学新闻学硕士专业规模较小,仅有20名学生,大部分为美国学生,仅有25%为国际学生,国际学生中40%为中国学生。粗略估算一下,中国学生仅为2人。
这可能因为新闻专业对中国学生而言,就读实在是难度太大了,不仅语言写作要求高,而且对美国社会文化要深入了解,美国学生才得以守住这个专业的阵地。
专业新闻(SpecializedJournalism)硕士专业
该专业专注于培养某一领域的新闻记者,学生人数也是较少,年仅有19名新生。国际学生占32%,国际学生中中国学生占16.6%,算下来仅有1人。
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硕士专业
该专业也是规模较小,年仅20名学生,其中60%为国际学生,国际学生中25%为中国学生,为4人。
广告和公共关系(AdvertisingandPublicRelations)硕士专业
该专业年共有名学生入学,其中国际学生45%,国际学生中70%为中国学生,约为37人。这样也多说一句,广告和公共关系专业同样需要学生能说会写,此类专业以前鲜有中国学生就读,但是现在中国学生已经占了1/3。
看了这些专业的中国学生数据,你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
最后,再补充几点——
1、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和博士研究生专业录取比“登天”还难,基本都以美国本土学生为主,中国学生真是“凤毛麟角”。
2、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这些硕士专业,普遍要求的毕业学分在30个左右,学年1个学分学费为美元,总学费近7万美元左右。加上生活费,超过10万美元。
3、传统上,我们认为中国学生数理化好,美国大学的数理化和工程类专业基本上被中国学生和印度学生“占领”。但是现在,很多文科类专业也都被中国学生“占领”。
而中国学生就读传媒类专业,在美国就业的机会也不多,这个“行情”其实大部分学生在留学之前都是知道的。很多中国学生选择这个专业留学,确实是出于为了开拓自身视野。这也反映出新一代中国学生所追求自我价值方向的改变。
在之前,华尔街日报上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留学生已经充斥美国各大高校了,尤其是商科硕士项目。文章中,作者还举了好几个学校的例子,列举了这些学校的硕士项目有多少人申请,其中又有多少人是中国人。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顾虑:这么多中国学生到美国来读商科硕士,会不会对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都不好呢?
文章一见报,微博上很多同学,都有了同样的一个疑虑:既然到美国后,我的同学还是中国人,那还要不要去美国读商科硕士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美国硕士项目的设置。
首先,学校的项目也是跟着市场走的,我们可以从demandandsupply方面分析一下:
从demand来讲,中国的商业领域发展历史短,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但是市场潜力又大,人才奇缺,相应的商科教育需求非常大。我们很需要受到过国外商科教育的人回国来应用自己的所学,创造社会价值。近几年以来,尤其是近期,中国在金融领域有很多创新之举,这些变化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国外学成归来的学子,或者曾在国外工作的人开始回到国内工作、生活。
而从supply来说,现在国内的商科教育,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教育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当然这些不足有很多原因。国内商科教育与国外的差异绝不仅仅体现在上课形式、课程安排上:有没有案例分析、课堂展示、有没有师生互动,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区别。我们的教育者才是关键,从讲师到教授,他们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对待教学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这决定了他们会把多少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这件事上,由此必然会产出不同的教育质量。
由此可见,在国内demand和supply的不平衡中,国外的商科教育就显出很多优势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学生去申请美国的商科硕士了。
那么美国这边呢?美国商科硕士市场来自美国内部的需求比较弱,很多美国人读完本科以后就直接去工作了。
一是因为美国的本科教育水平很高,尤其是商科教育。基本上,学生们读完本科就能够具备工作的知识和技能了,所以很多人觉得没有太多的必要继续读硕士。大部分本科就是读商科的美国学生,很少会继续读研,除非几年后再读MBA。这种情况跟国内刚好相反。在国内,我们看到申请商科硕士的同学,多是有本科商科背景的。
二是基本上大多数美国本科生是贷款上大学的,毕业的时候自己已经面临还贷压力,所以这些人的经济状况不足以继续支持他们硕士教育。
既然市场如此,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怎么让出国这段经历变得更好呢?
首先,事实上:商科硕士生项目,比如:MasterofFinance,MaserofAccounting,MasterofMarketing等在绝大多数商学院都是小众的部分,通常只有三十人到一百人的规模,而MBA才是一个真正的大项目,从人数上就远远超过其他商科项目。所以说,从商学院的整个构成来讲,即使一个硕士生项目里面都是中国人,我们把它放到整个商学院底下,实际上中国学生还是占少数的。
另外,我们也要看看一个学校上课的制度是怎么样的。比如说,华尔街的报道中提到了PepperdineUniversity。Pepperdine的金融项目一共就七、八十人,大多数是中国同学,但是有些课是和MBA的同学一起上。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商科硕士项目里面有很多的中国人,但是从上课经历来说,你身边的同学其实大多数时候还是美国人居多。
最后,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就算整个大环境都是中国人居多,那又会怎么样呢?虽然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及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这个时候,我觉得就要看每一个同学自己的愿望了,看你自己是不是愿意和中国人待在一起。因为即使是在一个中国人非常少的学校,你也可能看到两三个中国人成天在一起,他们形成了一个封闭而狭小的圈子。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想不想走出这个国人的圈子。中国人的多和少是一个外在因素,但并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你自己的愿望。
如果你真的想出国经历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那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的阻碍。毕竟你是在美国,你的身边必然会以美国人居多,这个时候其实就看你如何选择自己的社交圈子了,你需要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发挥自己的选择权,而不是拿中国人太多作为自己没有勇气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