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896年,孙中山伦敦遭绑架,关键时刻小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学生时代,我们就知道孙中山是“先驱”,是“缔造者”,是“国父”,但对他的具体印象却有些模糊,“国父”孙中山给我们后辈的感觉就是振臂一呼干革命,推翻腐朽清王朝。

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异国他乡被绑架,这场绑架,差点改变中国近代史进程…然而,也正是这起绑架,改变了孙中山的革命轨迹。

遭遇绑架

年10月11日上午,孙中山走在伦敦波德兰街区的一条马路上,路边陡然闪出一个中国老乡同他搭话,孙中山没有多想,便同男子攀谈起来。

不一会又一个中国老乡加入聊天,不知不觉三人就走到了波德兰大街49号的门口,孙中山不知道,一场意外正在来临。

两个老乡热情地将他拥进屋内,咣当一声,大门旋即关闭,孙中山猛然想起,他的友人曾说过:清廷使馆就在这条街上。

初到伦敦

时间倒退10天,10月1日,这一天,孙中山搭乘邮轮从檀香山抵达利物浦,然后转乘火车到了伦敦。他这一路风尘仆仆,心情复杂,此时,他是清政府的“通缉犯”,

广州起义失败后,那些接到命令要缉拿孙中山的清廷官员,都不知道孙中山长什么模样。正当清廷抓耳挠腮之时,孙中山自己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在旧金山时,他公开了一张自己的照片。

嗅觉灵敏的清廷随即将照片复制,分发到了各个机构,包括清廷驻世界各国的机构。孙中山毫不设防,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路人甲”,那张脸已被人侦查的一干二净。

早在檀香山的时候,他就被探子盯上了,9月2日,当他搭上从旧金山前往利物浦港的邮轮时,清朝驻华盛顿公使杨儒便通知了驻伦敦公使龚照瑗,龚照瑗在接到通知后,立即聘请私家侦探24小时跟踪孙中山。

软磨硬泡

那个突然闪出找孙中山搭讪的人,是清使馆的工作人员邓廷铿,被拉进房子的孙中山已然身不由己,他被带到一间窗上装有铁栅栏的房间。

一位满头白发,留有胡须的英国绅士走进房间,态度高傲地对他说:“这里是清朝驻英公使馆,对于你来说,这里就是中国,你现在就是在中国。”

随后,审问开始。

这位高傲的英国人便是清朝驻英公使馆的参赞马卡尼,在审问中,孙中山如实回答自己姓“孙”,断不承认自己就是清廷通缉的孙文。

被“软禁”到第四天时,一位自称姓唐的人走进房间,那位唐先生一进门,孙中山立马认出:这家伙就是当初和他“套近乎”,把他推进使馆大门的其中一人。

唐先生入屋坐定,就开始和孙中山软磨硬泡起来:“那天推你进使馆,我是公事公办,今天我是以私人身份来见你的。你就承认你是孙文吧,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没法改变了。你在中国很有声望,皇帝和总理衙门的人都知道你的为人,你已经世界闻名了,也可以死而无憾了。你现在在这里,就是生死攸关的事,你知道吗?”

孙中山回答:

“为什么生死攸关?这里是英国,不是中国,你们要怎么处置我?按照国际法,你们必须要把抓我的事情先告诉英国政府,我看英国政府不会同意的吧?”

唐先生笑了:

“我们不会请示英政府的,事情早就办妥了,船都雇好了,到时候把你嘴封住,身体捆住运到船上,直发香港,然后再移交到广州,就可以审判用刑了。”

接着他又给孙中山列举了在朝鲜发动“甲申政变”的金玉均,政变失败后逃亡被人引诱暗杀,尸体引渡回朝鲜凌迟斩首示众的例子。

孙中山毫不示弱,反过来警告那位唐先生:

“你们会那么残忍吗?金玉均一事后来就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矛盾,将来英国要求中国政府惩治你们也不一定。即便你有幸逃脱,你和我都是广东人,我在广东有很多兄弟和朋友,他们或许就在日后为我复仇。到时候,别说你一个人被报复,你的家族被报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听到这段话,唐先生原来强悍的口吻顿时就变了,立刻用缓和的口气说:

“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驻英公使要求我做的,我这次来只不过是出于私人关系,想让你知道你现在很危险。”

为了显示自己确实想帮助孙中山,唐先生甚至说自己为他秘配了两把使馆钥匙,要救他出去,但使馆加强了对他本人的防范,所以此事作罢。

最后,唐先生说他想到一个办法:让孙中山给使馆参赞马卡尼写一封英文信。

他让孙中山在信中必须极力表明:自己是被清廷官员陷害,不是逆党,之所以来到中国使馆,只是想为自己洗刷冤屈。

孙中山一时想不出办法,只能按照唐先生的意思写了这样一封信,只是唐先生带信走后再无音讯,孙中山意识到自己中计了。

原来,唐先生是清廷使馆派来的,让他写信的目的,就是要他在信里面写出:他是自己主动走进中国使馆,而不是被绑架的!

自救

孙中山绝望了,从被抓进来那天起,他就开始尝试“自救”,有两个英国仆人负责每天给房间点燃火炉,孙中山选择“攻关”这两人,在进来的当天,他就请年轻仆人给好友康德黎博士带信。

康德黎博士曾在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任职,做过八年的教育长,孙中山在西医书院读书时,康德黎一直非常欣赏他。让他绝望的是,那位年轻仆人将信全都交给了使馆人员。

孙中山后来才知道,清政府怕夜长梦多,连固定班次的轮船都不愿意等,花了英镑雇佣了一艘私船,还准备了一个大木箱,计划把他伪装成一个“疯子”,装进木箱里运回国内,凌迟处死。

留给他的时间,已不多了,10月16日上午,陷入绝望的孙中山看到年长的仆人柯尔走进了房间,他再次鼓起勇气,向柯尔哀求能否帮助他。

让他惊喜的是,柯尔忽然问了他一句:“你到底是什么人?”

一丝希望在心底升腾,他立刻回道:“我是一个中国的政治避难者。”

柯尔没读过书,自然不能领会“政治避难”的意思。

孙中山顺势说道:“我是一个基督徒,中国皇帝不喜欢基督徒,所以要把我抓起来杀了。”

柯尔身子一颤,很明显他被这个解释打动了,但还有一丝犹豫。

“英国政府肯帮助你吗?”柯尔小心问道!孙中山斩钉截铁地回答:

“当然肯!我现在的性命,其实就在您的手里。只要您能把我这件事让外界知道,那我就能活命了,不然我就只能任人宰割……”

柯尔没有吭声,干完活儿就走了,孙中山心里燃起的火苗瞬间又熄灭了。

绝处逢生

第二天早上,柯尔照例走进孙中山的房间给炉子加煤,忽然他用手悄悄指了指煤篓。顺着他指的方向,孙中山看见:黑乎乎的煤篓里藏着一张纸条。

拿过纸条一看,他的心跳不由加速,上面写着:

我会努力为你给你的朋友带一封信。你不要在桌子上写,因为他们会通过门上的钥匙孔不断地监视你,你躺到床上去写。

孙中山顿时精神大振,他躺到床上,给好友康德黎博士写了一封信。

中午时分,柯尔来到房间取走了信,孙中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20英镑,全交给了柯尔。柯尔走后,孙中山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他觉得柯尔这个纯粹的基督徒是可以信赖的,柯尔确实没有辜负他的信赖。

三全之策

10月17日晚,柯尔的妻子按响了康德黎博士家的门铃,她将信塞在门缝里,然后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康德黎打开门看见那封信,拆信看后顿时大惊,他正纳闷孙中山为何莫名其妙失踪了…虽然已是深夜,但康德黎还是立刻找到了孙中山另一个好友孟生博士,商量该如何营救孙中山。

俩人一合计,决定向中国使馆参赞马卡尼求助,他们不知道马卡尼就是“绑架”孙中山的主谋之一,万幸的是,当他俩去找马卡尼时,他正好不在。

愁得团团转的俩人只能去警察局报警,苏格兰场的侦探长听完康德黎的报告后,觉得事情太过重大,需要第二天向上级汇报。

康德黎和孟生只能无奈走出警局,准备第二天再去找马卡尼,如果让他俩见到马卡尼,也许孙中山的命运就将改写,中国近代史也将改写,万幸的是小人物:仆人柯尔及时出现了。

原来,柯尔信守诺言,在让妻子递交书信后,不太放心,决定把孙中山的亲笔信再递交给康德黎。他来到康德黎家后,康的家人告诉他康德黎去了孟生家,柯尔又赶到了孟生家。

通过同柯尔的面谈,康德黎和孟生了解到,他们即将去找的马卡尼,其实就是这场“绑架事件”的主谋之一。

既然不能找马卡尼,康德黎绞尽脑汁,想了一个三全之策,他先雇了一名私家侦探日夜守候在清朝公使馆门前,以防止使馆人员偷偷将孙中山押送回清廷。

另一方面,他用孙中山的亲笔信做证据,通过法院起诉向英国政府施压,指控清廷违反《人身保护法》,要求英政府干涉。

而后,他又想到了一个可以借助的力量。

借力

10月22日,英国《环球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令人震惊的故事!反叛者在伦敦被绑架!被监禁在中国公使馆!》

这篇文章,正是《环球报》记者在采访康德黎之后发表的。《环球报》的报道刊出后,整个伦敦都轰动了,紧跟着,各路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

新闻媒体的介入,给了英政府巨大压力。因为按照英国的法律,未经英政府许可,外国使馆不能在英国随意逮捕人。

一时间,清朝驻英使馆成了过街老鼠,在新闻媒体的持续报道下,清使馆门前每天都会聚集大量英国民众,他们在那里高喊着“释放孙文”,有人甚至提议要捣毁清廷使馆。

在这样的情况下,之前一直语焉不详的英国政府态度陡然强硬起来,最后由英国首相兼外相索尔兹伯里亲自出马,向清朝驻英使馆递交备忘录:

要求清朝公使馆按照国际法,立刻释放私捕的孙中山,否则将要求中国立刻召回驻英公使。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廷使馆再也顶不住了。

走出牢笼

10月2日下午,两个卫兵来到囚禁孙中山的房间,接着,孙中山被带到楼下,为了最后的面子,马卡尼要求孙中山从使馆后门出去,但得到消息的民众和媒体早已把使馆围得水泄不通,孙中山刚走上马路,就被媒体和民众团团围住。

原本,孙中山和他的革命事迹不为外国人熟悉,经此一事,孙中山名声大振,可以说这起“绑架事件”,改变了他的革命轨迹,也让世界知道当时的中国有这样一个革命家。

就在孙中山走出牢笼不久,清朝驻英使馆收到一封来自清廷的电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孙中山押送回国!

绑架事件过后,清廷在迫害暗杀孙中山时,都不敢明目张胆进行,因为彼时的孙中山已是世界名人。后来,清廷见迫害暗杀不成,又开始以高官厚禄诱降。

写在最后

历史的车轮可能会在某一时刻和某些障碍前,稍稍放缓它的脚步,但紧跟着,它会狠狠地冲轧过去,呼啸而过。

15年后,伴随着武昌一声炮响,垂死挣扎的大清帝国瞬间土崩瓦解,古老民族开启了新篇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