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把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也包括进去的话,汉诺威王朝从到年“君临”英国多年。这多年间,英国人口由万增加到万,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
乡村的穷人大批进入城镇,实现了城市化。到19世纪,英国逐步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对外方面,英国经历了丧失其第一帝国明珠一美国之后,痛定思痛,改变策略。
而且,凭借其强大兵力,东征西讨,击败拿破仑,成为包括印度在内的庞大殖民帝国。汉诺威王朝后期的维多利亚女王兼有印度女皇的头衔,大英帝国无远弗届,被称为“日不落国”。
事实上,“光荣革命”确立的立宪君主制在汉诺威王朝时期没有根本的变化。“光荣革命”不是变革的结束,而是播下了政治制度变革的种子。一方面,君主的权力继续缓慢萎缩。
另一方面,由于汉诺威王朝早期诸王的笨拙、乏味和无能催生了当时的第二权力中心一首相。在其后的逐步、有时可以说是不知不觉的变革中,真正的权力转移到首相手中。
乔治一世时期,出现了在当时的英国没有首相之名,而有首相之实的实权人物罗伯特·沃尔博尔。他的正式职称是FirstLordoftheTreasury(财政部首席大臣)。英国首相至今仍然保留有此一职称。
沃尔博尔执政开始了行政权力由君主手中过渡到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制政府的过程。当乔治一世来到英国时,英国人厌倦了连年由外来人当国王。对于乔治的到来,不论是英格兰人还是苏格兰人,态度都甚为冷淡。
对于在汉诺威时早就绯闻不断的乔治,公众更加没有好感。乔治在发现妻子索非亚·多乐蒂与一位瑞典军官发生婚外情之后,与她离婚并在年将之关押起来,也不许他们的儿子,即后来的乔治二世看她,直到32年后亡故。
乔治一世抵达伦敦时,伦敦人以嘲笑的口吻迎接他。安妮女王于年8月1日去世,乔治一世到9月18日才在伦敦上岸。那时的汉诺威是一个平静的小王国,实行专制制度,议会政府闻所未闻。
当时的英国比汉诺威大得多不去说,而且首都伦敦繁华喧闹,多姿多彩,样样先进,被英国人称为“呆头呆脑”的乔治到达伦敦的时候,他已经54岁,无法适应。与奥兰治的威廉相比,他的母亲是英格兰的公主,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英格兰公主,而且他的英语流利。
乔治却是彻头彻尾的德国人,他带着一批德国官员和讲德语的土耳其佣人,以及德国情妇来到英国。乔治在安妮女王辞世前十年已经知道会接位,但是,不论在汉诺威还是到了英国之后,他始终没有学会讲流利的英语,他和他的大臣们只能使用当时的外交语言一法语来交谈。
早年,还让他的儿子乔治协助作口语翻译,等到年与其子关系闹僵之后,他和官员们只能用对于彼此来说都是第二语言的法语来交谈。他接受国会下院通过政务官执政的现实,没有予以顶撞。
其实,大臣们听完他的话之后,往往不照他的旨意行事。乔治一世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支持反法大同盟。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承认詹姆士二世的儿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三世。
一些托利党人也支持(最终并没有在英国取得支持上台执政的)詹姆士三世。支持《嗣位法》,因而支持汉诺威选侯继位的辉格党人在大半个世纪里长期执政。他们都支持欧洲的反法大同盟。托利党除了支持斯图亚特家,而且还主张与法国讲和。
乔治一世喜欢汉诺威,但是,《嗣位法》规定,乔治未得国会同意,他不能离开英国,直到年废除此一条款之后,他才尽可能多回到汉诺威。
在乔治一世主持下,英国与法国、荷兰共和国组成三方同盟(其加上神圣罗马帝国成为四方同盟),卷人导致法国和西班牙君主分治和西班牙势力再次遭到削弱的另一次王位继承战争。
乔治作为汉诺威国王,还卷人俄国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的所谓的大北方战争。乔治喜爱汉诺威远多于留在英国。
这一偏爱造成辉格党政府的首次分裂。以沃尔博尔为首的一批人抨击那些随同乔治一世返回汉诺威的辉格党大臣,然后退出政府,并与乔治一世的儿子,即后来的乔治二世结盟。
乔治父子不和,在英国可以说街知巷闻,到年父子和解之后,沃尔博尔等人重新回到政府。沃尔博尔离开政府期间,发生了震动资本运作系统的南海投资泡沫案,乔治一世也参与投资,在南海公司泡沫破裂,成千上万投资者,包括当时英国大部分大贵族,发现他们的投资一钱不值,乔治一世和其他官员都受到名誉和钱财方面的损失。
他被迫重新起用沃尔博尔。沃尔博尔重返政府收拾残局,他的权威变得更大,声誉日隆。此后,沃尔博尔取得主导英国事务的大权,大致上可以按其意愿任命重要官员。乔治甚少出席内阁会议,他主要通过与个别官员的谈话表达意愿。
他只在外交议题上施加影响。沃尔博尔逐渐聚集权力,形成君主之外的另一权力中心一首相为首的权力中心。乔治乐得让大臣们治理国务,他逗留在汉诺威的时间比在英国多。年他死在返回汉诺威的路上。没有多少英国人为他的亡故而伤心。
尽管乔治一世在当时的臣民中民望不高,但是在欧陆,他的名声不错,被视为开明君主:理财谨慎,容许公开批评,向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供庇护。乔治二世在17岁时获知会成为英国王位继承人,开始了英语和英国生活方式的训练。
在乔治一世于年囚禁王后之后,父子关系破裂。不过,他们到了英国之后,儿子还是协助其父为内阁会议当翻译,在乔治一世返回汉诺威时担任摄政。由于乔治一世在小乔治十岁时将其妻囚禁终生,乔治二世从此没有再见过母亲,变得性格内向,难以相处。
他和其父不同,他有一位美丽聪颖的妻子安仕巴赫的嘉罗琳为他出谋划策。31岁才来到英国的乔治二世也不是完全的英国人,他说一口德国口音浓重的英语,他也一样喜欢回到汉诺威。
但是,由于与其父关系恶劣,乔治二世比其父要靠近英国臣民。到晚年,他甚至认为自己英国人的成分多于德国。此时的英国致力于扩大殖民和商业利益,到乔治二世统治后期,英国已经成为印度和北美的支配力量。
与他的臣民不同,乔治二世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