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什 [复制链接]

1#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相信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在我们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三岁的孩子已经可以看到他性格的雏形,而一个人在三岁形成的性格绝大部分人长大之后也基本不会变化。比如平常一些大人看见一些两三岁小孩的一些行为举止,他们通常会说这个小孩长大以后会怎么样,所以大人的潜意识里也把小时候小孩的性格和长大以后性格密切联系起来。

其实这种说法不仅我们生活中可以感受到,而且一些科学家还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准确的数据。比如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研究者以当地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到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基本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所以说三岁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长大以后的性格,而很多时候“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成就。

当然我并不认为小时候的性格就一定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不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一定是不可以改变的。因为我本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性格的一员,当然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小时候自己非常木讷老实,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缺乏自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没有逃避,而是想努力地改善。但是说实话整个大学之前我的性格是没有太大的改善的,依旧不是很合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不好。但是虽然我的性格没有改善,但是我清楚一件事可以做好那就是学习,这为我以后的成长改变打下了基础。

之后自己就上了大学,刚开始还是不合群感觉在宿舍受到了孤立。但是我做了一件至今都让我很庆幸的事情,那就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我认为不会说话不合群,是因为你的人文知识量太匮乏,脑子没东西怎么说。同时对世间的事情看得太简单,对人心理解的太单纯。所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阅读。

阅读刚开始读什么呢?庆幸高中班主任给了当时的我一条阅读方向,那就是读历经几十年依然被人推崇的经典。我国内选择了茅盾文学奖作品,国外选择了诺贝额文学奖作品,一年半我读了将近一百本书,我感觉这对我的改变是巨大的。

在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上,我和宿舍那群人关系都变得很好。毕业了还经常联系,甚至不远千里聚在一起,出去到了哪里旅游就住他们家里。上了研究生也能和研究生的舍友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相处起来都很和谐。在个人思想上,阅读它让你对社会理解的更加透彻,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阅读可以让一个人不那么堕落,让一个人可以积极一些的看待生活。比如遇见不顺心的事情可以拿一本书看一看,使自己的心可以变得宁静一些,对很多事情也可以看得开一些。

大家有什么改变性格的好方法,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