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在伦敦政经读大学,从博物馆开始,与人类 [复制链接]

1#

采写灯塔学院编辑彭思思嘉宾李明越

李明越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社会人类学大二在读本科生

坊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让一个人类学的学生闭嘴的最好方式就是问他:“什么是人类学?”自进入LSE学习社会人类学以来,我也无数次面对这样的提问。

实际上,人类学是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的研究。而在人类学下有种众多的分支,而我所学的叫作社会人类学(美国称“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和比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

社会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核心理念或者内核是,文化是多元的,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是尽可能靠近地观察和展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思考方式,同时避免粗暴的评判。

比如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是生离死别,而在墨西哥却有亡灵节这样的节日来纪念逝者。这些“不同”之间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社会人类学只期望通过全面发掘这些“不同”背后的社会结构、历史乃至于权力关系,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批判性地提问并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

文化的表现和保存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影视、文学、建筑等等,其中博物馆是最理想的机构,在这里既可以看到某种文化的纵向演进,也可以看到多种文化的横向比对。我和社会人类学的不解之缘也就是从博物馆开始。

高中时我在英国的巴斯上学。巴斯是英国唯一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因此这里有着众多的博物馆,出于丰富课余生活的目的,我在一家建筑博物馆工作了两周的时间。在这期间系统的学习了博物馆的相关知识,有时还会帮助馆长撰写杂志上需要刊登的内容,并尝试做讲解。这段不长的博物馆义工经历,让我发现博物馆是一个高度依赖义工的文化教育机构,我也对博物馆的核心运营模式以及盈利方式产生了好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馆的运作,我又一次报名申请了博物馆义工。这一次,我选择了一家我特别喜欢的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这是英国博物馆中除伦敦以外,中国藏品最密集的一家博物馆。我在那边工作了大概两年的时间。

两年的义工经历中,有位十分年迈的老先生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我所在的博物馆内有一个每半年会换一次的小展馆。当时展馆的内容是“文物修复”,会展示一些诸如“瓷器碎了断了应该怎么拼接”“剑生锈了应该怎么做”这类的知识。

这位老先生看到其中一个版画,上面印有几个汉字,便问我:“这上面的字写的是什么?”我上前仔细辨认,但因为年代久远且多是残片断章,我很难认清,只得对老先生说:“不好意思,我没法帮您。”

老先生说:“我以为你是中国人,你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啊,对这方面不是特别了解。”

老先生的话一下子敲醒了我,令我感触良多:原来在博物馆,人与人交流的不通畅,不是语言的障碍,也不是态度上的问题,其实是知识层面的问题。又何止是在博物馆里,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常说:“一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一言一行都被标上中国人的标签”,与老先生的对话,让我发现我对自己国家与文化的了解是那么匮乏,如果连我一个中国人都不清楚自己的文化,那我又怎么让别人去了解中国呢?

在博物馆里,我认识了很多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同时也很了解的外国人,他们很愿意跟中国人交流中国的文化。我感受到自己身上小小的使命感,自此,我开始大量阅读中国文化相关的材料,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尝试着通过学校内的活动向大家宣传中国的文化。

那时候我所在的高中举办了一个“十磅挑战”的创业竞赛,校方会给学生十磅钱,学生可以利用这十磅钱挣到磅,乃至更多。当时我想,我不仅要参加这个活动,更要通过这个契机,把中国人的文化创新引进英国巴斯这座小城市。

经过反复研究,我决定选择瓷器,这个通常被视作中国文化标志的传统工艺作为切入口。因为家庭的关系,我对瓷器比较熟悉,我了解到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生在陶瓷上的创新,将现代科技与瓷器的古代朝廷制法结合在一起。我想这恰恰是向外国同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一个窗口。

于是趁着回国的假期,我从景德镇的学生市场淘来了一些新式的瓷器,开学拿到学校来卖。我也抓住星期一早会的机会,向全校同学做了一次主题为“中国陶瓷的文艺复兴”的展示。在宣传中国文化的同时,我才体会到,只有了解他国的文化,才能明白人们对别国文化的偏见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向他国解释自己国家的文化。

后来我开始学习IB课程(,IB课程十分强调国际化和包容性,课堂上总是充满着文化的碰撞。比如在讨论生死话题时,我就将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与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作了对比。在发掘中国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也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有他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的魅力让我十分着迷。

我企图寻找到一条道路,能够让我挖掘不同文化背后的本质和影响因素,让我理解和欣赏世界上不同的文化。

就这样,我在寻找的过程中和社会人类学相遇了。“文化”已成为了我生命中的关键词,我知道自己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