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外语每年为数十位学生写推荐信,帮 [复制链接]

1#
怎么治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55.html
当人生走向双叉路,你会怎么做?相信不少人都多少有些茫然。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徐雪英便遇到过这个问题。年,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她便踏上了讲台。“当年读研究生时,就是浙江台英语新闻的一名编辑,本来要留在电视台的,却还是觉得成为一名老师更有意义和分量。”徐雪英用“一气呵成”总结自己的从教生涯。回首自己的人生决定,徐雪英还是坚决地认为:“如果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师生情缘:只有相遇,没有终点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曾经提出“译者的隐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事翻译教学的徐雪英亦是一位“隐身者”。不张扬,却不曾缺席。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翻译研究中心访学时和劳伦斯·韦努蒂的合影“谢谢缘分和你们的笑容,能在课上留下这么多快乐的时光。”已经在新西兰攻读博士学位的10级本科生方锦菁至今仍保存着与徐雪英之间的短信往来,其中,这句话令她印象尤其深刻。徐雪英将与学生之间的际遇看作茫茫宇宙“缘分”,她都特别珍惜。每段缘分有多长,大抵从相遇开始,便没有终点。徐老师和级翻译专业毕业班同学们能够在学生毕业后依然为其倾尽心血的老师极少,但徐雪英是其中之一。据方锦菁介绍,博士论文开题之初,徐雪英打了多通跨洋电话与其共同探讨选题、研究方法等问题。在去年冬天返回母校进行实地调查时,徐雪英更是带着她到各个教室和办公室,向老师和同学们热情介绍她的项目,拜托大家积极参与问卷调查。“她看着嘴唇冻得发紫的我,一把挽住我的胳膊,说:‘走,我送你回去!’。”方锦菁犹然记得和徐雪英并肩走在冷风里,阳光从阴郁的天空中撕开了一道口子,明晃晃地暖进人心里。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每年,都有数十位同学来寻求徐雪英撰写推荐信,中国首批罗德学者张淳映也是其中之一,当年,其中一份推荐信就是徐雪英写的。在他们眼中,徐雪英是那个“最了解他们的人”,而在徐雪英眼中,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孩子”。只要是推荐过的孩子,徐雪英对他们的后续深造一直都保持着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