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97年中行查账,发现周总理有一笔巨额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

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周总理一生清廉,举世无双,其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结余存款所得的利息,除此之外,别无进账。

而主要的支出项目,也只有基本的伙食费、*费、房租、订阅报纸费,以及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等。

据相关史料记载:周总理每月的工资是.8元,邓大姐每月的工资则为.5元,两人每月的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元。

总理和邓大姐两人的工资,其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用在了补助工作人员和亲属好友上。因为在他们看来,拿自己的工资来补助,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

此外,对于自己的积蓄,总理更是立下了一条严格的规矩:凡是积蓄够元,没什么用,就交*费。

周总理去世后,两人的全部积蓄加起来只有元。不得不说,两位老人真的是非常简朴。

然而,在年中国银行的一次内部审计中,却意外发现了周总理名下的一笔“巨额存款”。

据记载:这笔存款是年7月8日存入中国银行的,总额为英镑,是以周总理的名义存的。

这笔30年前的意外存款,立刻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注意!

要知道,当时总理每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元,而这英镑,按当时的汇率计算,折合成人民币达元之多。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

那么,这笔巨款是周总理本人的吗?如果不是,又是谁以周总理的名义存进来的呢?

此事还得从一个名叫“多利”的英国女孩说起!

多利,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她20岁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弥漫了整个欧洲。

年9月,纳粹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大规模战略轰炸,轰炸范围遍及英国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伦敦也因此成为了二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三座城市之一。

在德*无情的炮火摧残下,伦敦很多大小企业几乎全部停工,多利所在的公司也是如此。为了生计,多利只能另谋生路!

之后,多利来到了与原公司同在一栋楼里办公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应聘。

我们知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是中行的“三大海外机构”之一,它除了负责英国本土的业务外,同时也还管辖着整个欧洲地区与非洲大陆的银行业务。

多利被聘用后,除了担任柜台出纳,应付日常业务外,还要为上百名中国海员发放薪资,办理汇款等工作。

由于当时战乱频繁,银行人手本来就少,因此一个人身兼多种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

这些海员平时都是在国民*管理的俱乐部里活动,这里鱼龙混杂、灯红酒绿,因此很快,他们就沾染上了很多不良的风气,吃喝嫖*基本样样都占。

他们一个个背井离乡、漂泊在外,无非就是为了多赚点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每个月发来的工资,还没等寄回家就被挥霍一空了,这不仅辜负了家人们的期望,最重要的还是苦了他们自己。

多利每每想到这些,心里就越发难过,既同情他们的家人,也气愤他们随波逐流、自甘堕落。

因此,在每个月给海员们发放工资的时候,多利都会悉心劝说让他们将钱寄到国内,只要他们这样做,多利就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减免他们汇款的手续费。

转眼间到了年,不知不觉,多利已经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了4年之久,由于她这4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业绩一直以来都很不错,因此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而这一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了最为关键的阶段,为了一鼓作气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华儿女此刻已紧密团结在一起,同仇敌忾,势要将日寇赶出中华大地。

当时,中国*府和红十字会都在中行伦敦分行设立了募捐箱,为抗日战争中的受害者进行募捐。

然而,在这个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竟然还有人想以此来发一笔“国难财”!

在募捐过程中,多利发现:负责管理中国*府募捐箱的官员经常会从中盗取捐款。

这些捐款,可是全部都要送到了抗战前线去的,每一分钱都非常得重要,绝对容不得半点闪失。

为此,多利就索性将募捐箱放到柜台底下,让那些不法官员无机可乘。

然而谁知道,多利这一个善意的举动,却遭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恶意诽谤。

多利的行为,激怒了负责募捐的官员,他随即便以“私藏*府募捐箱”为由,要求银行领导将其开除。

尽管银行领导知道这其中的隐情,但迫于压力,他也只好照办。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刘本昆的中国员工突然站了出来,仗义执言,为多利申冤叫屈。

刘本昆毕业于清华大学,原来曾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雇员;年,刘本昆奉命来到中行伦敦分行工作。

最后,在刘本昆的全力帮助下,银行方面最终还是顶住压力,将多利给留了下来。

多利的善良、正直深深吸引着刘本昆,而刘本昆身上的正义感和骑士风度,也深深打动了多利,很快,他们俩就相爱了!

年,在爱情路上走了5年之久的他们,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多利还用丈夫的姓,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作——刘道蕊。

两人结婚后,继续留在伦敦打拼,为了自己的小日子奋斗。虽然有时候工作也很辛苦,但当日子有了盼头以后,所有的辛苦,也就无所谓了。

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今天成立了!”

从此,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开始进入到新的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但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内百废待兴,稳定金融市场、保护国家财产成了新人民*府的一件大事!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中国银行成立总管理处,并立即通电各海外分行,冻结资产等待接收。

新中国成立后,中行海外各分行持有的全部财产均为人民*府所有,中行伦敦分行也必须严格遵循总管理处的领导。

然而,中行伦敦分行的经理不但拒绝接受中行新总管理处的领导,甚至还准备将中行在欧洲存储的大量外汇全部转移到台湾。

于是,保卫当时中行伦敦分行所持有的人民*府的财产,就成了一个极为紧要的任务。

当时伦敦分行中的大部分员工已经被遣散,只有不到10个人留守。

其中刘本昆等5名员工的亲属都在国内,因此他们对新中国的情况也相对比较了解,他们知道,这些财产,都是属于新中国的,任何人都无权转移或占有。

于是,他们5人商议后,决定起义,倾尽全力保护中国银行在欧洲的资产。

最后,在刘本昆等人的努力下,他们终于成功保住了国家的财产,刘本昆还因此被中行总行任命为“襄理”。

所谓“襄理”,指的是旧规模中较大银行或企业中协助经理主持业务的人,职位高,但不是经理,相当于副经理。

其实,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刘本昆就一直想回到祖国工作。

此时的他背井离乡数载有余,不想家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现在新中国已经宣告成立,国内已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对于旅居海外的游子来说,该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归心似箭的刘本昆立即向总行领导写信,表明自己回国效力的愿望,并且表示自己回国的话,他的夫人也非常愿意跟随。

刘道蕊(多利)很清楚,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等方面都远不及英国,但作为妻子,她尊重丈夫的选择。

此外,为了能和丈夫一起回到中国,她还做出了一个惊人而勇敢的决定——放弃英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年,刘道蕊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公民。

尽管夫妻俩非常想回到国内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申请并没有得到总行领导的批准。

直到年初,在刘本昆的一再申请下,中行总行的领导才同意让他们夫妻俩回国工作。

接到通知后,刘本昆和妻子刘道蕊激动得不得了,心心念念这多年,现在终于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接着,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全部家产变卖。其实,由于时间太过仓促,加上刘本昆归心似箭,因此很多东西都是半卖半送的。

比如他们那一套品质很好,价值好几万英镑的公寓,最后也只以英镑的超低价出售了!

就这样,夫妻俩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式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回国后,夫妻俩都被分配到中行总行工作,其刘本昆被分到了国际部,刘道蕊被分到了进口部欧美组,主要负责制作各种单据。

年6月的一天,周总理突然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这样写道: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从工资里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注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但是由于我们还不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稳妥可靠。万不得已,我们才将此事交给您处理,因为我们相信你。”

除了这封信以外,信封里还有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

接到这笔汇款后,周总理立即作出批示:“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要尽快查到捐款人,将钱退回去。”

周总理不愧是人民的好总理,做事有原则,公私分明,确实让人敬佩。

然而,由于当时正值黑暗那几年,因此总理批示查找捐款人的事情,一直没能得到正常开展。

最后,为了确保这笔捐款的安全,负责调查捐款人的工作人员便以周总理的名义,将这笔钱存入了中国银行。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笔钱一存就是30年。

黑暗的浓雾散去后,刘本昆已经当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国际部副总经理了,而刘道蕊则专门培训银行的年轻员工。

时间到了年,此时刘本昆夫妇已经退休快10年了,在这年中行内部的一次审计中,意外发现了一笔30年前以周总理名义存入的巨额存款。

经相关工作人员查实后,这笔钱是年周总理收到的捐款。

根据当时的汇率,将这英镑折合成人民币,加上这30年来所产生的利息,这些钱在年价值高达46.7万元,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上级领导命令中国银行继续执行30年前周总理的批示,全力找到捐款人,把钱退回去。

最后,经过反复调查,终于证实捐款人正是刘本昆夫妇。

中国银行立即派出代表找到刘本昆夫妇,问他们应该怎么处理这笔钱时,夫妇俩说道:这笔钱我们已经捐出去了,不能再收回。

其实这些年来,刘本昆夫妻俩的生活并不富裕,在很多老同事的眼中,他们夫妻俩一直以来都过着清贫的生活。

加上当时刘本昆又经常患病,需要住院治疗,因此夫妻俩的生活就更难了。

所以,如果能收回这笔钱,那么两位老人的生活条件必定会得到很大改变,但他们拒绝了。

尽管他们生活清贫,但也始终不愿收回这笔捐款,因为他们知道,这笔钱是捐给国家的,是为了帮助国家发展建设用的。虽然这笔钱很少,但也是他们的一份心意。

但银行工作人员还是坚持要将这笔钱返还给两位老人,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刘道蕊说道:“我提议以我丈夫的名义建立一个基金会,用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

当年,就有8名青年职工成为了第一届刘本昆基金的获得者。

年1月6日,是刘道蕊老人89岁的生日;这一天,中国银行的青年员工们为她举办了热闹的生日宴会。

此时,刘道蕊来到中国已经有40年了,这40年间,她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英国。

而在中行工作期间,她因工作认真、业绩突出,曾先后9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2次被评为系统内标兵、3次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她60多岁的时候,还用英文写下了入*申请书,于年正式被批准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员……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为刘本昆夫妇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为我们伟大、敬爱的周总理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