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爱留英,英国演员爱渡美,却创造“好莱坞英国化”的趣谈
文/二八哥(君御)
英国人的五月花号
都说中国学生向往英国的知识国度,然而英国演员“占领”好莱坞,这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年,《卫报》影评人约翰·帕特森曾控诉:“廉价的英国演员们漂洋过海去干脏活,演些恶人、变态狂,甚至是美国坏蛋。”而短短六年后,他就发表了名为《英国演员席卷美国电视剧》的文章。年埃迪·雷德梅恩获得奥斯卡影帝时,“好莱坞英国化”的讨论更是在各大媒体上井喷。
现在的好莱坞电影里,美国人角色并不一定是美国人来演的,林肯、马丁·路德·金、超人、蝙蝠侠都曾变成“英国血统”。我们选出的“电影未来人”中,从汤姆·霍兰德到乔·阿尔文,从弗雷迪·海默到莉莉·詹姆斯,很多都演过美国人,就连最近领衔美国“国粹”《星球大战》的都是黛西·雷德利和约翰·波耶加这两张英国新面孔。以上只是我们能数出来的,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早在年,英国演员和导演递交的美国签证申请就增长了%。浩浩荡荡的英国大*,正搭乘着新一代的“五月花号”,驶向洛杉矶和纽约,抢走美国演员的面包。
美国口音,以假乱真
《辛普森一家》的编剧之一罗伯·拉泽布尼克曾对《华尔街日报》描述过这样的场景:试镜间里,制片人们总被英国演员的口音吸引,这些英国人上一句还在用标致的伦敦腔聊天抱怨交通,下一秒就可以无缝切换成地道的美音念对白。在《豪斯医生》选角时,导演布莱恩·辛格曾强调豪斯一角必须由美国人来饰演,然而英国人休·劳瑞还是寄去了试镜录像带。辛格看过视频后当即选中劳瑞,还跟其他剧组人员说:“瞧见了吗?这就是我想要的一个美国人!
在讨论英国人为什么总能拿到美国角色时,“口音”问题总是被讨论得最多的。与更加注重激发演员情感的美式方法派训练相比,英式古典戏剧训练更在意声音形体的展现。比如在培养出无数名角的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生们每周都有歌唱课,以锻炼他们的听觉和声音表现力。除了口音模仿以外,舞台经历也很重要。
大胆启用英国人大卫·奥伊罗在《塞尔玛》中出演马丁·路德·金的导演艾娃·德约列认为:“英国演员的表演完全沉浸在戏剧里,他们的角色建立很有深度。”在舞台上淬炼过的演技似乎更有说服力。很多英国演员出身剧团,而即使成为了影视明星,也会定期回归舞台。由于英国的文化行业多集中于大伦敦地区,他们完全可以早上去拍电视剧,晚上去西区剧院登台。幅员辽阔的美国反而不具有这样的地理优势。
英式表演,必属精品
古典戏剧教育是英国演员的必修课。“电影未来人”中的英国演员里,除了几位童星出身的,其余无一例外都在戏剧学校或剧团受训过。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每年都会到美国去招生,该校的艺术主任爱德华·坎普说,来面试的学生越来越觉得美国的方法派体系不尽人意。执导过《女王》的斯蒂芬·弗里尔斯也断言:“美式表演出现了危机。”过去也有很多美国学生去上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但在好莱坞试镜时,他们会把这段学习经历从简历中删除,因为怕选角导演认为“这人去参加了那种搞笑的英式训练”;现在完全相反,这段履历会被大书特书。
《娱乐周刊》更是犀利地指出,虽然美国也有杰西卡·查斯坦和马克·鲁弗洛这样科班出身的好演员,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只是想着出名,他们可以去参加综艺真人秀走红,而不必花费时间去学校打磨演技了。Col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