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正是清朝的康熙五年,康熙还是一个13岁的娃娃,正在鳌拜的手掌中被蹂躏。
这一年,地球西方的英国则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的前奏!伦敦虽然已经成为欧洲的名城,但肮脏的环境、肆虐的鼠疫以及匮乏的执*水平,让这座城市沦为了“臭气熏天的城市”,国王查理二世对这一颓势却束手无策。
年9月2日,伦敦发生了一场灭城之火
当少年康熙还在苦苦酝酿着如何掌权,如何把大清帝国带入盛世繁华之时,地球另外一端的查理二世却幸运得多,一场灭城之火直接将他推向了世界强国掌舵人的宝座。
伦敦在烈火中重生,仅仅半个世纪的光景,伦敦就变成了世界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可以说,英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那一场大火。
一场“灭城之火”,成了伦敦起飞的激发器
年之前的伦敦被称为“臭气熏天的城市”!垃圾随意堆放,苍蝇、蚊子迎风起舞。
女士们穿着长裙过街时都要一手抓起裙角,一手捂着鼻子,横流的污水臭气熏得人们苦不堪言。
年的伦敦街道狭窄且曲曲折折,茅草房、木板房鳞次栉比地搭建在街道左右。此前在“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很多流向了伦敦,他们在伦敦安家并盖起了简易房。
总之,当时伦敦的脏乱差,与后世的辉煌,天地之差。
因为环境的肮脏,伦敦也成了老鼠的天堂,油腻黑亮老鼠甚至不怕人!当年,鼠疫在欧洲肆虐时,伦敦也逃不出死亡的魔咒,七万人在这次鼠疫中丧生,人口鼎盛时伦敦有35万的人口,也就是说一场鼠疫,让伦敦的五分之一人丧命。
对于英国人而言是魔*的象征,年在他们眼中是一个不吉利的年景。
大火肆虐,整个伦敦在燃烧
年的9月2日,伦敦老城区的布丁巷中狂风肆虐,就在人们诚惶诚恐之时,灾难还是来了!
一间面包房里,面包师傅的一个疏忽,迸发而出的火星瞬间被狂风卷起,并点燃了邻家的房子。
随后火势一发不收,一栋栋房子接连燃烧,一条条街道变成火蛇,一直烧到了泰晤士河畔。
因为伦敦的房子之间没有防火分隔,所以大火肆虐起来如同没有束缚的恶魔,四处作恶。
当时伦敦还没有消防队,国王查理二世急得拎着水桶亲自上阵去灭火,杯水车薪。束手无策的伦敦市民只得带上值钱的家当逃离伦敦,回头望火兴叹的滋味不好受。
火势迅猛,市民的扑救无济于事
为了阻止火魔肆虐,查理二世带领士兵用炸药炸毁房屋打出了一道道防火隔离带。一声声巨响之时,不少地下的墓穴被炸毁,尸首暴露在外,再配合周围的火光,场景恐怖至极,令人不寒而栗。
这场大火烧遍了伦敦,五分之四的面积化为了灰烬,大火肆虐4天后才逐渐熄灭!87间教堂、间民房在大火焚毁。
此外大火还焚毁了古老的市*厅,这是一座哥德式建筑,中世纪的彩色玻璃被融化成了一地垃圾。大火也摧毁了伦敦最美的金匠街,富丽堂皇的都铎时期建筑一一被毁。
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约万英镑,当时伦敦的年财*收入才英镑,损失之巨大,超出想象。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场火也是拯救伦敦,拯救英国的一场大火。
肆虐的大火烧毁了人们的房屋、财产,不过这场大火也烧光了老鼠,横行伦敦年的鼠疫竟然被一同烧掉了。
这场大火给伦敦造成了巨大损失,不过也给伦敦带来了腾飞的机会
大火发生后,皇家学会创始人克里斯多弗·雷恩、罗伯特·胡克提出了伦敦重建的规划方案,但因为耗资巨大,不切实际,最终被否定。
当时的英国可谓是内忧外患,一方面是年大瘟疫的爆发,一方面是与荷兰的战争僵持,英国的财*异常匮乏,这把伦敦大火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把查理二世逼向了悬崖边。
经过反复权衡,英国在年通过《城市重建法案》,伦敦以此为纲领开始建设,这次重建才有了现代伦敦的基本轮廓。
因为财*困难,伦敦的重建是在原有旧街道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过新建的房子不再是不板房、茅草房而是用了石头和砖块,防火性能大幅提高。
重建伦敦也成为让伦敦腾飞,让英国腾飞的一个契机。
伦敦的重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需求,这也让伦敦成为了欧洲的一个经济热点,欧洲各地的人口纷纷涌入伦敦,这里就业机会多,工资高,成为英国失地农民的就业天堂。
这是矗立在伦敦街头的纪念塔,用以铭记年的那场大火
全民参与重建,伦敦很快就有了现代城市的模样。
新建的街道变得宽敞,伦敦还第一次出现了人行横道,人为设置的防火分区使得伦敦整体火灾防控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此外,伦敦还在地下铺设了下密如蛛网的水道,从前那个污水横流、苍蝇满天飞的伦敦不见了。
伦敦城的重建持续了大约50年之久,受损严重的圣保罗大教堂到年才修复完工。如今我们看到的汉普顿宫、肯辛顿宫、格林威治天文台这些古老的建筑都是在这场伦敦大火之后修建的。
伦敦在重建过程中焕发出了活力和激情,伦敦的重建犹如一个激发器,刺激着伦敦金融快速发展、商贸异常繁荣。
金融、商贸的“双轮驱动”为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正所谓不破不立,伦敦在这场大火中迎来了生机。这场大火改变了英国及欧洲文明的发展方向。
灾后重建,驱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之都
在伦敦重建的契机之下,英国实现了大国崛起,其中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力支撑作用。
伦敦大规模重建,搅热了英国的经济。作家丹尼尔·笛福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那场大火,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的经济不会有那么快的起色。
因为年的伦敦大火,世界诞生了一个新险种——火灾保险。
年的伦敦大火烧醒了伦敦市民,也烧醒了生意人,人们意识到了投保火灾险的重要性。有了需求,精明的生意人自然不会错过机会,于是伦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灾保险公司。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叫做尼古拉斯·巴蓬,他在年同合伙人一起创办了火灾保险公司。公司开门没多久,尼古拉斯·巴蓬就签下了份订单。看来,当时的伦敦人对火灾的恐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重建后的伦敦住宅防火等级很高,直到多年后的今天,不少房子还在使用
尼古拉斯·巴蓬根据房屋的风险类型按比例收取保费,砖石结构的房子火灾风险低,按照年租金的2.5%收取;木质房子火灾风险高,则收取年租金的5%。这种差别费率制为日后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
巴蓬本人也被世界誉为“现代火灾保险之父”。
看到火灾保险的商机,火灾保险的公司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而且服务越来越周到。
比如商人威廉·海尔创办的保险公司除了管理保费还能为失火的投保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这种“互助性”的保险一走入市场,就大受欢迎。
当时的人们总能看见街头有头戴绅士帽的先生挨家挨户推销火灾保险,当时买保险的人多,这些推销员也赚了大钱。
进入18世纪,更多的火灾保险公司纷纷成立,它们不仅在业务形式上不断创新,业务范围也拓展到了全国各地,而保险的保障范围也从保障房屋,扩展到了家中的所有物品。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火灾保险已经得到百姓的认知和认可。国民上下应对灾难的能力得到了空前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尼古拉斯·巴蓬在组建保险公司的同时还成立了消防队,这是英国的第一支专业消防队。
尼古拉斯·巴蓬为保户的房屋上钉上了一个金属识别牌,一旦住宅区起火,消防队到场后会对保护优先灭火。
成立消防队的目的很简单:救灾及时,就会减小保险公司赔付金额。
直到公立消防机构成立之前,伦敦都是靠保险消防队护佑的。
保险行业的日臻成熟,使得英国人有了更强的底气去拓展金融领域的边界。在此刺激下,英国的现代银行业得以发展壮大。
伦敦大火的重建让查理二世负债累累
年的伦敦大火,让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倍感压力。为了重建伦敦,他下旨意征对运入伦敦的煤炭收取煤炭税——每吨煤炭收取3先令,征收时间一直到年!这些钱主要用于拓宽伦敦的道路、教堂的维护以及码头等公共场所的修缮。
不过,这些税费对于伦敦重建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为了重建伦敦,英国王室甚至欠下了高额的民间高利贷。
17世纪末,英国每年的财*收入仅有万英镑!这样的收入水平,意味着国家无力偿还巨额债务。
如何将伦敦重建进行下去呢?能不能以国家的信誉为担保进行金融往来呢?年,聪明的伦敦商人威廉·彼得森向议会提出了这一想法。
年的6月,议会就通过了这项提议,还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案》,成立了英格兰银行。
从年开始,英格兰银行就主宰着英国的命运
巨贾、金融大鳄操控的英格兰银行为英国*府提供贷款,借贷的利息只有8%,但因为有国家做担保同时又是在为重建伦敦筹款,所以群众纷纷把钱存入英格兰银行,国会很快筹集到了万英镑,而整个筹集的时间仅用了10天。
得到了英格兰银行的支持,*府自然也会给其*策倾斜,全国彩票的销售以及国债的发行都归了英格兰银行。
进入19世纪,英格兰银行与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终英格兰银行由股份制身份变更成了国家银行。
英格兰银行的出现,打破了民间高利贷对英国金融的垄断,民间高利贷的好日子到头了。
英格兰银行在民间吸引了大量的小额投资者,从而获得了充盈的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而随着银行业务的开展,小额投资者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这种极具创新思维的融资模式也成为英国现代金融信贷业的基本套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格兰银行为英国搭建了庞大且强悍的金融体系,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打牢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W·H·B·考特所说:“英国的银行不仅为近代经济生活填平了诸多鸿沟,而且缓和了工业发展过程中时常出现且十分关键的资金问题”。
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伦敦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伦敦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从那一刻起,伦敦也成为了国际级大都市,而伦敦最该感谢的就是年的那场大火,大火逼得伦敦强大。
火灾后的重建,使得伦敦变成了国际贸易中心
年以后,伦敦港的地位更加重要
有句古话叫做“英国的财富来自大海。”11世纪中叶,诺曼底公爵从英吉利海峡攻入伦敦后,伦敦就变成了英国最重要的一个门户海港。
年伦敦大火之后,重建伦敦所需要的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海运到达伦敦的,伦敦港的贸易量激增,每天码头上的工人最多时有近万人在同时工作。
年伦敦大火之后,英国的人口增长率为-3%,而伦敦的人口增长率则达到36%,伦敦的劳动力一部分分配在了城市重建的工地,而另一部分则被安排在了港口。
当时的劳动场景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
伦敦城在改扩建伦敦港的同时又新建了舰队沟、新泰晤士码头,吞吐量比之前也大幅提升。伦敦大火之后的15年中,英国舰队的吨数增加了一倍以上。
17世纪末18世纪初,伦敦港口的贸易额占英国总量的75%,到18世纪末,伦敦港的贸易额仍然可以达到63%。
频繁的贸易往来使得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的经济联系变得异常紧密,英国人在海洋贸易中赚得钵满盆满,而其中的重要纽带就是伦敦港,伦敦港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港。
年之后,伦敦的咖啡馆变成了贸易的洽谈之地
印尼群岛的蔗糖、还有美洲的烟草统统从世界各地汇集于伦敦。因为这些产品的大量进口,价格变得异常亲民,在年伦敦大火后,一个便士就能喝一杯美味的咖啡,如果再用美洲维吉尼亚的烟丝抽两口烟斗,或许重建伦敦才更有力气吧。
伦敦大火前,皇家交易所是商人们交易的中心,年伦敦大火将皇家交易所烧毁了,不少商人于是转战到了其他阵地进行交易。
伦敦街头众多咖啡馆成为商业交易的场所,因为来喝咖啡的人来自世界各地,这里成了各种消息的中转站,甚至报社在咖啡馆中长期派驻记者以拿到第一手消息。
咖啡馆老板会每天张贴公告,内容有股票信息,港口新进的货品种类,以及当天各类货物的价格等等,咖啡馆老板以此赚来了大量顾客。
渐渐地,一些咖啡馆发展成了专业的交易中心,比如从事金融、保险的劳埃德公司就是脱胎于伦敦街头的咖啡馆。
年,劳埃德开设咖啡馆,老板向租用船只的客户提供已经参保的轮船清单,老板的这一生意经赢得了众多客户,渐渐他就转型进入了金融领域。
17世纪90年代,伦敦街头有多家咖啡馆,几乎家家都有贸易交流!这足以说明当时伦敦贸易的火爆。
19世纪30年代,随着铁路的开通,伦敦成为了英国铁路网的枢纽,铁路网与海港实现了无缝对接,伦敦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港口地位更加稳固。
可以说,年的伦敦大火就是一个激发器,直接将伦敦乃至英国的贸易送上了快车道
综述:年的伦敦大火,让伦敦浴火重生。这场大火改变了英国的文明发展方向!因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重建,伦敦乃至英国的经济被搅热,防范火灾催生了火灾险的发展,以国家为担保的形式催生了现代银行体系的完善,而因为重建需要大量运输原材料又使得港口贸易热度持续升温!
可以说,年的这场大火直接将伦敦推向了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的高位。也正是金融、贸易的飞速发展,为英国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可以说年的这一场大火,是英国一飞冲天的激发器。